ZKX's LAB

于谦曾力挽狂澜,拯救了整个大明朝,为什么最终却被皇上处死?

2020-09-02新闻32

文/格子说历史

我们都听过“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它常常被用来形容为官清廉。在明朝,如果提起这个成语,毫无疑问大多数人会下意识想到于谦这个人。可以说,两袖清风就是因他流传下来的。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入京诗》就是由于谦所作。

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这十二个字就是当时于谦所生活的时代的政治现状。皇上、朝中权贵和宦官王振都在皇京“嗷嗷待哺”,各地官僚为了升官,进京朝见时自然不敢空手而至。而这种时候,既不损害自身利益又能搜罗各地珍宝的方式就是,搜刮百姓。

只要昧着良心做好一个金银珠宝“中转站”的角色,就能丰盈自己腰包又能交上“保护费”,何乐而不为。这是当时绝大多数官员的心声。而这个时候,两袖清风就上京的于谦就显得特立独行了。

不是没有人“奉劝”过他,甚至还有人给他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但显然,没能得到这位正直清廉的“傻子”的采纳。不然后代也不会牢牢地记住于谦的铮铮风骨了。

为宣宗所信,为英宗所厌,为代宗所重

于谦在二十三岁左右登进士第,开始了他在明代的为官生涯。当时政局已经不如前几届皇帝在位期间那么安稳有序了,于谦在朝期间就历经了三位皇帝四次换位,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了。在明宣帝在位时,他随明宣帝平定汉王之乱,升官晋位。

却在明英宗在位期间反遭诬陷,身陷囹圄。若无两省百姓、官吏求情乃至藩王力请,明代就会少了一位能臣。

而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明代宗继位,他为皇帝所重,协助处理繁杂朝务,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但时运不济,代宗身体孱弱,身染重病,未免朝廷陷入更大混乱、周围各国有机可乘,在其他朝臣的积极促成和明代宗、于谦的默许和配合下,明英宗被接回,重新继位。而作为英宗所厌所恶的于谦悲惨的命运就开始了。

于谦以大局为重,英宗步步紧逼

在朝廷上,每位官员其实都有站队。只不过有的人站的是大局,有的人站的是权谋。于谦遭贬谪后能站起来一步步上位,自然也不是心思单纯不谙朝政的人。

他自己肯定明白,当初明确表示“社稷为重,天子为轻”反对瓦剌挟英宗逼和之举、反推明代宗继位的自己完完全全将明英宗得罪死了。一旦明英宗被接回来,他肯定没有好下场。

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接下来处境有清楚认知的人,主动向已经病重即将不久于世的明代宗提出了“接英宗回朝”的建议,主动和连接促成了这个让自己不利的局面。

只因为他清楚,这个朝代已经经不起再多的动荡,“天子”之位如果后继无人将会催生出更多的妖魔鬼怪。

但臣是能臣,帝却不是明帝。英宗复辟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联合其他臣子,急冲冲地对自己的仇人下手。步步紧逼,硬是逼死了于谦。

于谦个性刚直,树敌太多

于谦在处理政务上,秉性刚直,知人善用。有能力、有品德的人能进他眼,无德无能的人则碍了他的眼。

对于前者来说,他就是伯乐和前行的榜样,但对后者来说,他可不就是升官发财路上的一个挡路石,只等什么时候能够借力踢开了,大肆嘲讽和欺负了。

后来,明英宗对于谦的厌恶之心人尽皆知,这些以往和于谦结仇的人自然各种污蔑陷害就齐齐上阵了。

而于谦有“不答应瓦剌求和陷明英宗于危险境地,推明代宗上位为自己谋权”的先例在,又生“野心”欲谋立襄王之子自然也是“事实”了。就这样,一代名臣就含冤遇害了。直到后来被正身。

《明史》曾赞扬于谦说:“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这位忠心且忠烈的士大夫还是得到了时代的认可和后世的敬重,终究得以被时间正身。

小结

于谦力挽狂澜,拯救了整个大明朝,但其时运不济,所处时代天子昏庸、官吏腐败,不愿同流合污的他反遭陷害。一个清醒的人,处于浑浊的时代里只会被当成异类。幸好后世记得他的清廉,牢记他的忠心与忠烈。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明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