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甘肃敦煌,为何成为陈寅恪笔下“吾国学术之伤心地”?

2020-09-02新闻12

每一个踏上丝路的行者,都有个情结,那就是不去敦煌,就白走了这趟,千百年来,多少行者,哪怕漂洋过海,哪怕跋涉荒漠,也要来这里,一睹它的真容,她太有名了,以至于许多人不知道甘肃而知道敦煌。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敦煌已然成为甘肃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

那么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来看一下这座城市的故事。

以史为鉴读大学时,曾一度打算骑自行车沿着祁连山西进,目的地就是敦煌,只可惜用奖学金买的自行车还没捂热就被盗了,直接浇灭了骑车远行的念头。

但是敦煌却一直没有远离我的生活,记得第一次当记者实习时就采访了当年“丝路花雨”的主创,在他们的讲述中,敦煌文化如同一个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当年火爆全球的“丝路花雨”歌舞剧,让以反弹琵琶的飞天神女为代表的中国敦煌文化迷住了多少人。

“敦煌”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大,开拓之谓;盛,发达之意。

汉代霍去病开拓河西,设立河西四郡以来,至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而西汉设立敦煌郡也非偶然,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汉代的敦煌位置相当紧要,而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都归敦煌管辖,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可以说出了敦煌,就是西域各国的势力范围,敦煌无论是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都是大汉西部一等一的重镇。

就算是今天的敦煌,也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之处,位置相当重要。

敦煌郡和河西其他各郡,都是为适应西汉王朝积极防御匈奴、继续同匈奴贵族做斗争、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巩固西汉封建统治的需要而设置的。

同时敦煌郡的设置也是西汉王朝经营西域的需要。这一点从“丝绸之路”便可以看出端倪,无论是西汉的张骞还是东汉的班超重视敦煌都是为了“经营”需要,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自敦煌郡设立之后,西域的汗血宝马、和田美玉都是由此流入中原。而中原的先进技术也是经有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如汉代的代田法和牛耕已在这里推行。

敦煌因为地处多民族交汇区域,可以说敦煌的繁荣是依靠各族人民的共同开发,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一点也在敦煌丰富的壁画中得以体现。

敦煌从汉武帝开始建立,到魏晋,唐宋的变迁,可以说一直是中原和西域诸国经贸联系、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物种交流也通过丝绸之路交汇的越来越频繁。

狮子、孔雀等奇兽珍禽就是通过西域在我国安家落户,繁衍后代;至于大家也早已尝到的西域及中亚各地的芝麻、苜蓿、核桃、葡萄、石榴、橄榄、芫荽、胡椒、黄瓜、蚕豆、西瓜都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几千年来都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在文化艺术上,因为中原的包容并蓄,各种宗教和艺术也沿“丝绸之路”而来。

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都是从西域接踵而来。而伴随宗教而来的还有各国的艺术流派。

比如印度的犍陀罗艺术给中国的雕塑、绘画带来新的养分,这从千佛洞的北魏洞窟里可明显看到。中亚、西亚的乐器传入,与汉民族的音乐舞蹈相融合,著名的《胡旋舞》、《霓裳羽衣曲》就是其中的代表。

敦煌,从公元前111年正式成为大汉的一郡以来,通过千年的营造,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把这一片土地打造成为繁华的文化和佛教圣殿,用千年营造出佛教圣地。

宋朝时期,敦煌被西夏所统治,当时党项人崇信佛教,敦煌在宋、夏时期,也开凿洞窟100个。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

到了元代,元朝大军远征西方,必经敦煌,敦煌也因此保住了中原和西域贸易中心地位。甚至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途经敦煌进入中国的。而且因为元朝统治者也信仰佛教。莫高窟现存的元代洞窟亦有10余个。

到了明清时期,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敦煌渐渐衰败,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到了清末,1900年,敦煌这个已被世人忘记了四百多年的西部边远小镇,发生了一件令世界震惊的大事件:居住在莫高窟下寺的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隐藏在洞窟甬道北壁壁画墙内的藏经洞。

藏经洞被发现,开始被世人关注,这是好事,但是也是厄运的开始。

敦煌藏经洞没有等来它的守护者,却等来了在《马可·波罗行纪》和《大唐西域记》的感染下立志到东方探险(抢劫)的斯坦因。斯坦因用及其低廉的价格,获得了上万件敦煌文物,之后法、英、美、日越来越多的“探险家”踏足这座城市。五万多卷文物,最后留在中国的只有仅仅八千多卷,其他四万皆流失海外。

难怪大学者陈寅恪先生,会在莫高窟前奋笔疾书“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

图注:唐代巨型刺绣画灵鹫山说法图,被发现于敦煌藏经洞,尺寸241*159厘米,由斯坦因带去大英博物馆

到了20世纪30年代,数量巨大的敦煌文物逐渐显露出它巨大的价值,并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敦煌学热,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最新的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在漫长的时光中,中外学者共同努力,不断发掘新发现,敦煌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成绩斐然。

敦煌,这个古老的文化圣地焕发灿烂的青春。如今的敦煌也是国内三个仅有的县级机场,主要接待海内外的游客,是甘肃,乃至中国的一张旅游名片。

只是每次看到在国外收藏的敦煌文物时,不知这些文物何时才可以回家团聚呢?

#丝绸之路#君王皇帝#敦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