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说曹操只有做一个权臣,汉家江山,才可能往后延续

2020-09-02新闻9

曹操为什么要把持朝廷的权柄,为什么不做一个忠臣,一心一意地扶持汉家江山,像他自己诗里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样,做一个周公一样的人物?是不是他本人的权力欲望太强?私心杂念太重?

我认为,曹操的权力欲望是有的,私心杂念也是强的。不过,曹操做一个权臣,还不是他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他如果不做一个权臣,不但汉朝的江山不可能往下延续,还可能灭亡得更快。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操剧照)

一、曹操做忠臣,朝廷便缺乏向心力。

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想要力挽狂澜,必须要有一个强势的人物出现。这个强势的人物,当然最好是皇帝。但是,如果皇帝年幼,或者皇帝太弱,他却不可能当一个领导者,不可能成为核心。所谓“主少国疑”,或者说“主弱国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赵匡胤之所以能够黄袍加身,章邯等三秦之所以投降了项羽,李从珂之所以造反成功,就是因为“主少国疑”或者“主弱国疑”。赵匡胤的部下在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的时候说,皇帝年少,我们就算建了再大的功劳,他也不知道,不如找一个知道我们的人来当皇帝。章邯等三秦在投降的时候,也说,朝廷都被赵高把持着,皇帝不知道。我们怎么干,都可能是错的。所以,干脆投降算了。

汉献帝是被董卓立起来的,一者年少,二者性格也比较弱。他当领导者,曹操当忠臣辅助他,国家的向心力就会变得非常弱,朝廷也选拔不到更多更好的人才,没人愿意来为朝廷卖力,可能这个朝廷,很快就被别的诸侯给攻灭了。

(董卓剧照)

二、曹操做忠臣,朝廷便缺乏凝聚力。

曹操如果做忠臣,他当然就必须要围绕汉献帝转。汉献帝的指示,他必须执行。如果汉献帝的指示都是对的,曹操执行也没有关系。但问题是,汉献帝的指示肯定不会都是对的,而且还可能大都是错的。因为汉献帝年轻,他身边整天又都包围着嫔妃、宫女、太监这些人。这些人大都是没什么学识,没什么远见的。他们必然撺掇汉献帝干那些不恰当的事情。汉桓帝、汉灵帝就是这样给搞坏的,汉献帝当然也不例外。

就算汉献帝不是整天和嫔妃太监混在一起,而是上朝和朝廷大臣混在一起。但由于受利益的驱使,朝中大臣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倾轧,互相拆台,背后递刀。这就是所谓的朋党之争。朝廷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的人物,大臣们陷入了朋党之争之中,还怎么可能有精力有能力平定天下呢?

明朝末年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说,要是魏忠贤活着,明朝说不定还不会亡。就是因为魏忠贤被打压下去后,朝廷中就没有了强势的人物。没有了强势的人物,超朝臣们就陷入互相拆台互相掐架的内斗之中。你也见不得我立功,我也见不得你立功,最后就谁也立不了功。农民军和清军就趁虚而入了。

(汉献帝剧照)

三、曹操做忠臣,朝廷便缺乏战斗力。

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打仗,要能平定天下。如果曹操做一个忠臣,他是把仗打不赢的。为什么打不赢呢?

因为如果他想打赢仗,必然要网罗人才,必然要在军中树立威信。可是这样一来,皇帝就开始猜忌了,这样一个人,会不会拥兵自重呢?他要是拥兵自重,会不会夺了我的江山呢?就算皇帝不这么嘀咕,身边嫉妒曹操的人,也会不断在皇帝面前说坏话。他们在皇帝面前说得多了,皇帝的心思就乱了,不猜忌也会猜忌了。皇帝一旦猜忌,就想着要收缴曹操的兵权,那仗还怎么打呢?

如果曹操侥幸打了很多胜仗,建立了大功劳,皇帝又猜忌了。所谓“功高震主”就是这个道理。一猜忌,上面那种情况又出现了。

曹操要想不受掣肘,他唯一的办法就是事情由我说了算,军队由我来带领。我就算在军中威望高,就算功劳再大,你也不能夺我的权。如此一来,曹操就不是忠臣,而是权臣了。

所以,无论如何,曹操做权臣,最终掌控天下,是必然的结果。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