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上周六下午,商报小记者来到杭州市海塘遗址博物馆,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倾听历史上人们与海塘的故事,了解从古至今海塘的发展历程。
“塘筑千年”,从土塘,到竹笼石塘,到柴塘,到石塘,到鱼鳞大塘,海塘的修建经历了历朝历代人们的心血和努力。
沿着海塘的发展历程一路参观,每一个海塘模型前都有小记者们注视的目光和探究的眼神,要么驻足观望,要么在本子上记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
“老师,这个竹笼石塘是真的吗?”“老师,这个石塘有没有用黏合剂呀?”“老师,这个是不是建得越高越好,这样潮水才不会过来?”……小记者们的问题不断,有疑问就随时举手。
在观看鱼鳞大塘模型的时候,“这个一层一层像台阶一样,日光下黄灿灿的,就像鱼鳞一样。”小记者们盯着眼前的模型仔细观察。
“老师,这个鱼鳞石塘的两边为什么不一样呀?”小记者观察到鱼鳞大塘模型的一面像台阶,另一面却只是有一个“坡度”而已,立马举手提问。
“因为其中有一面是迎水面,就是像台阶的这一面,这一面抗潮能力强一些。”听到这,小记者们纷纷点头,原来如此。
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参观,可以发现从古至今海塘的建筑材料、工艺等都在发生改变,也在不断提升。
一路向前,四楼江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厅内,剪纸、衍纸、中国结、蛋雕、黏土捏塑、杭罗织造技艺、传统戏剧服装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一一呈现在小记者眼前。
“哇,好漂亮!”“好神奇!”每一个非遗项目前都有一些作品展示,用蛋壳雕刻的作品、比巴掌还小的风筝、价值3万余元的用金线编制的衣服……
“老师,这个蛋雕作品是怎么做的呀?”“老师,这个小风筝能飞吗?”“老师,这个衣服好小啊,要这么贵吗?”伴随一声声惊叹的同时还有许许多多小记者好奇的问题。
老师边解答大家的问题,边笑着告诉大家这里很多项目都有体验的机会,如果小记者感兴趣的话之后可以参加。这里用开放体验的形式彰显非遗活态传承的特色,邀请大家做非遗项目的小小传承人。
小记者投稿
“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之旅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参观了杭州市海塘遗址博物馆。
古海塘与长城、大运河称为古代三大工程。大家都知道,钱塘江的潮水非常壮观。潮水又可分为一线潮、回头潮和交叉潮。我最喜欢交叉潮,因为交叉潮里很适合冲浪或者漂流。
但是在很久以前,钱塘江大潮对老百姓来说却是危害。钱塘江河口两岸是潮灾的高发区,或有风暴肆虐,堤塘浸溃;或因急流逼岸,堤塘崩塌。潮水如猛牛一般冲向人们的住所,冲毁房屋,淹没田地……
“沧海桑田隔一堤”。通过这次参观,我明白: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应该要全面地看待问题。
商报小记者(杭州市星澜小学)万哲
观海塘遗址 品钱塘文化
今年年初就知道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了,但由于疫情的缘故却迟迟没能去成。这次能跟着小记者们一起去参观真是太好了。
在2013年建设开挖时发现了海塘遗址,专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将其保护起来,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海塘遗址博物馆,这还是国内首家以海塘遗址为主题的博物馆。
在场馆里,首先跃入眼前的是一楼的遗址厅,海塘遗址和超宽屏幕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了解了数百年前的劳动人民是如何修塘筑堤的,向人们展现了“钱塘自古繁华”的动人画卷。
在二层的海塘文化厅里,我们看到了竹笼石塘、黄光昇鱼鳞石塘、朱轼鱼鳞大塘等。看到这些伟大的水利工程,我不禁赞叹起古人的超群智慧。通过讲解,我还知道了在历代海塘修建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清官廉吏,如五代的钱镠、北宋年间的陈尧佐、张夏,清代时期的朱轼。他们都是流芳千古的一代名臣,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海塘遗址之行,不仅让我更了解了杭州的钱塘文化,同时也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更让我对古人修筑水利工程这一壮举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商报小记者(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宋奕锦
游海塘遗址博物馆(节选)
一进博物馆的大门,就可以看到一个超长超宽的电视屏幕。“滔滔钱江水,巍巍古海塘……”海塘就是人们为了抵御潮水入侵,在河口两岸修筑的堤坝。
第一层为海塘遗址厅和临时展厅,第二层为海塘文化厅,第四层为江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厅。在这三层里,我更喜欢第二层和第四层。“沧海桑田隔一堤”是第二层的主题。第二层又分为三个单元,分别是潮涨潮落、塘筑千年、涛声依旧。在塘筑千年里面,海塘分别经历了竹笼石塘、张夏直立式叠石塘、黄光昇鱼鳞石塘、朱轼鱼鳞大塘……经过这些技术的革新,才有了今天钱塘江潮的动人画卷。
第四层用开放体验的形式,将保护、传承、研学有机结合,做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可以体验的活动有做书签、团扇、刺绣、捏泥人、剪纸……每个书签都印有古代的钱币,泥人却千姿百态,各种各样,有古代的将军、白雪公主、小狗、小猫、蜘蛛侠……
这就是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规模宏伟,构筑精巧的历史遗迹。更让我们感受到数百年前劳动人民修塘筑堤,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的不屈不挠的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大家快来体验吧!商报小记者(明珠实验小学)孙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