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纵横家之一,可以身兼六国丞相,能做到这样地位的人已经是非常少了,但是他最后还是到齐国做了燕国的间谍,并且遭到五马分尸的下场,这又是遭到很多人的非议。
那么,苏秦可以成为六国的丞相,身份可见是已经非常高贵,为什么还要为燕国到齐国做死间呢?
苏秦的出身
苏秦本来就是东周雒阳人,家里也是当地非常普通的一家农户,按照传统的思想,苏秦也应该在家里出力为生,但是他偏偏不安分守己,想着要出去游说列国。
有一次苏秦从外面游说回来,其实是身上的钱已经用尽了,但又没有什么收获,所以就只能先回到家里。家人看到他如此穷困的样子,都纷纷嘲笑他,不仅他的大嫂如此,连他的妻子也是这样,甚至连他的父母也不和他说话。
这使得苏秦非常惭愧。这也难怪,他家里的这些人本来就是以务农为生的,如果是通过出力使庄稼可以获得比较大的收成,也许还可以得到家里人的赞赏,现在他主要就是凭着口舌之利,通过这一技能谋生,从思想上来说就是与家里人有着根本上的冲突,就算是我们现在的农村也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思想冲突的情况。
虽然现在的农村并不主要都是以务农为生,但人们都比较偏向于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抱有创业念头的人嗤之以鼻。而苏秦凭借着口舌之利去游说各国,基本上也是属于一种创业的行为,不过他的这种创业难度更加高,主要还是看各国的君主有没有认可他。
遭到如此的嘲笑,苏秦当然是过意不去,但是他又不想改变自己的初衷,那就只有让自己从这一条路上更加勤奋地走下去才行,他总结之前游说其他国家的一些问题,发现自己的游说之术还没有学到家,所以就决定要加倍努力,认真钻研《阴符》一书才行。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做悬梁刺股,其实是属于两个故事的,后面的这个“刺股”就是说苏秦用锥刺股的故事,也就是说他的决心比较大,要是困了就用锥扎一下自己的身体,以使自己可以保持清醒,然后可以继续进行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苏秦觉得自己的学术已经大有长进,是时候又可以开始游说列国。
游说列国
由于苏秦是东周人,按照就近原则,他一开始想要游说的就是周王室,但是此时的周王室早就已经日落西山,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支撑苏秦的计策,同时也认为苏秦的只不过是呈口舌之利,说的根本就不现实,所以周显王也没有采用苏秦的计策。
但苏秦并没有放弃,周显王不认可他的才能,也许其他的国家会认可,然后就来到了秦国。秦惠文王接见了苏秦(这里是按照《史记》上记载说的),但是此时的苏秦游说之术可能还是没有练到家。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史记·苏秦列传》
从苏秦所说的话语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只不过看到了秦国的优势,根本就没有说到现在七国的形势,又没有提出一些可以行之有效的策略,所以秦惠文王当然是不会相信他的。而《史记》上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当时秦惠文王刚刚车裂商鞅,非常讨厌说客,才没有将苏秦留下来。但我们可以从上面《史记》中记载的话看得出来,只要谋士基本上都可以看到秦国的优势,而作为秦国国君秦惠文王又不是一个庸主,当然也可以看得见秦国的优势,因此舒淇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计策,秦惠文王又怎么可能会采用他呢?
到了这里,苏秦也还是没有气馁,继续去游说其他国家。接下来想要去游说的是赵国,只不过当时赵国的丞相是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像苏秦这样的谋士,一般都是来抢夺人家的丞相之位,奉阳君当然是非常不高兴,也会从中作梗,所以苏秦到了赵国也是无法成功。
看到这里,苏秦刻苦地读了一年的书,然后出去游说了三个国家,都是无功而返。看起来他读书也没有多大的长进,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苏秦刻苦地读了一年书,只不过是说明他掌握了理论,掌握了理论并不代表可以应用于实践,所以在前面游说的那三个国家受到挫折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下来苏秦也会慢慢地融会贯通,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这才使得自己接下来游说的其他国家变得更加有利。
几年之后苏秦终于到达了燕国,这一次他就来对了地方。燕国虽然属于战国七雄中到了一个国家,但是其国力在七国当中是属于垫底的那一种,所以当然就不会像其他的国家那么傲慢,对待有才能的人,当然也是比较尊重的。
苏秦经过前面的教训,所以决定献上一计“合纵攻秦”,这对于弱小的燕国是非常合适的,因为燕国的国力本身就比较弱小,肯定需要联合其他的国家,才可以避免自己被强国消灭,而“合纵攻秦”本来就是属于一个其他六国联合起来攻打一个强国的,这当然是非常适合燕国的实际情况。
于是当时的燕文侯就决定,采用了苏秦的计策。不过“合纵攻秦”仅仅有一个燕国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国家的参与。所以燕国就赠送了苏秦很多金银财宝,让他到其他的国家游说。
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国家认可了苏秦的计策,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也不是很难。其实此时的秦国刚刚完成商鞅变法不久,使一个本来就是岌岌可危的秦国变成了一个可以与其他强国抗衡的秦国,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常大的实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已经较为彻底地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要是任由秦国的发展,其他的国家有部分国土必然会被秦国兼并,那么必然也会实施秦法,到时候贵族们的利益也会受损。
所以其他贵族们也会担心秦国的扩张,早就想到联合起来要收拾秦国了,就像我们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对立一样,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可以使各国放下原有的成见。但他们更加需要的是有一个人可以站出来,将他们联合起来,而这个人就是苏秦。因此,苏秦也成为了六国的丞相,所得到的金银财宝非常多。
衣锦还乡
成为了六国的丞相之后,苏秦首先要回到的就是赵国,恰好路过雒阳。此时苏秦的身份已经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各个诸侯国所送的礼物都非常多,所以他现在路过雒阳的队伍也非常大,看起来就像是某一个国家的君王一样。
周显王听到这种情况,当然是非常惊恐,毕竟现在的周王室已经没落到不成样子,非常的担心其他国家会对周王室不利,所以就派人到郊外迎接。当然出去迎接的人也包括苏秦的家人,苏秦的大嫂和妻子都在其中。
他们现在都表现得对苏秦非常尊敬,甚至还有一些害怕,苏秦也不得不感叹:“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从此可以看得出来,苏秦已经看透了人情冷暖,所以就将他得到的金银财宝都分散送给了家乡邻居。
入齐死间
苏秦虽然已经看透了人情冷暖,但是他并没有遁入空门,毕竟那个时候佛教都还没有在中国的土地上传播。苏秦还是拥有追求的,他既然已经不再追求金银财宝,那么剩下追求的就是名誉。
苏秦进入齐国成为燕国的间谍,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就是燕文侯的夫人。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史记·苏秦列传》
后来燕易王知道了这种事情,并没有拿苏秦问罪,反而对待苏秦更加优厚,这使得苏秦非常惶恐,所以苏秦才出了一计要到齐国为燕国做间谍。
但是做间谍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何况苏秦做的还是一个死间。但如果这件事情真的做成,苏秦也必将是名垂青史。因为当时的齐国就是一个强国,而燕国是他弱小的一个邻居,对于燕国来说,当然是非常担心齐国会吞并他们的,如果可以削弱齐国的实力,甚至可以消灭齐国,这对于燕国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这件事情苏秦最终也做成了,他的名字也被很多后人称道。
结束语
人生在世本来就是追求名利,苏秦在体会到人情冷暖之后,对于利的追求已经失去了兴趣,对于名还是拥有很大追求动力的,即使是付出他的生命,他也想要得到。这也许就是苏秦愿意到齐国做死间的原因。#苏秦#燕国#秦国收藏
虽然现在的农村并不主要都是以务农为生,但人们都比较偏向于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抱有创业念头的人嗤之以鼻。而苏秦凭借着口舌之利去游说各国,基本上也是属于一种创业的行为,不过他的这种创业难度更加高,主要还是看各国的君主有没有认可他。
遭到如此的嘲笑,苏秦当然是过意不去,但是他又不想改变自己的初衷,那就只有让自己从这一条路上更加勤奋地走下去才行,他总结之前游说其他国家的一些问题,发现自己的游说之术还没有学到家,所以就决定要加倍努力,认真钻研《阴符》一书才行。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做悬梁刺股,其实是属于两个故事的,后面的这个“刺股”就是说苏秦用锥刺股的故事,也就是说他的决心比较大,要是困了就用锥扎一下自己的身体,以使自己可以保持清醒,然后可以继续进行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苏秦觉得自己的学术已经大有长进,是时候又可以开始游说列国。
游说列国
由于苏秦是东周人,按照就近原则,他一开始想要游说的就是周王室,但是此时的周王室早就已经日落西山,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支撑苏秦的计策,同时也认为苏秦的只不过是呈口舌之利,说的根本就不现实,所以周显王也没有采用苏秦的计策。
但苏秦并没有放弃,周显王不认可他的才能,也许其他的国家会认可,然后就来到了秦国。秦惠文王接见了苏秦(这里是按照《史记》上记载说的),但是此时的苏秦游说之术可能还是没有练到家。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史记·苏秦列传》
从苏秦所说的话语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只不过看到了秦国的优势,根本就没有说到现在七国的形势,又没有提出一些可以行之有效的策略,所以秦惠文王当然是不会相信他的。而《史记》上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当时秦惠文王刚刚车裂商鞅,非常讨厌说客,才没有将苏秦留下来。但我们可以从上面《史记》中记载的话看得出来,只要谋士基本上都可以看到秦国的优势,而作为秦国国君秦惠文王又不是一个庸主,当然也可以看得见秦国的优势,因此舒淇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计策,秦惠文王又怎么可能会采用他呢?
到了这里,苏秦也还是没有气馁,继续去游说其他国家。接下来想要去游说的是赵国,只不过当时赵国的丞相是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像苏秦这样的谋士,一般都是来抢夺人家的丞相之位,奉阳君当然是非常不高兴,也会从中作梗,所以苏秦到了赵国也是无法成功。
看到这里,苏秦刻苦地读了一年的书,然后出去游说了三个国家,都是无功而返。看起来他读书也没有多大的长进,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苏秦刻苦地读了一年书,只不过是说明他掌握了理论,掌握了理论并不代表可以应用于实践,所以在前面游说的那三个国家受到挫折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下来苏秦也会慢慢地融会贯通,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这才使得自己接下来游说的其他国家变得更加有利。
几年之后苏秦终于到达了燕国,这一次他就来对了地方。燕国虽然属于战国七雄中到了一个国家,但是其国力在七国当中是属于垫底的那一种,所以当然就不会像其他的国家那么傲慢,对待有才能的人,当然也是比较尊重的。
苏秦经过前面的教训,所以决定献上一计“合纵攻秦”,这对于弱小的燕国是非常合适的,因为燕国的国力本身就比较弱小,肯定需要联合其他的国家,才可以避免自己被强国消灭,而“合纵攻秦”本来就是属于一个其他六国联合起来攻打一个强国的,这当然是非常适合燕国的实际情况。
于是当时的燕文侯就决定,采用了苏秦的计策。不过“合纵攻秦”仅仅有一个燕国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国家的参与。所以燕国就赠送了苏秦很多金银财宝,让他到其他的国家游说。
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国家认可了苏秦的计策,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也不是很难。其实此时的秦国刚刚完成商鞅变法不久,使一个本来就是岌岌可危的秦国变成了一个可以与其他强国抗衡的秦国,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常大的实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已经较为彻底地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要是任由秦国的发展,其他的国家有部分国土必然会被秦国兼并,那么必然也会实施秦法,到时候贵族们的利益也会受损。
所以其他贵族们也会担心秦国的扩张,早就想到联合起来要收拾秦国了,就像我们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对立一样,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可以使各国放下原有的成见。但他们更加需要的是有一个人可以站出来,将他们联合起来,而这个人就是苏秦。因此,苏秦也成为了六国的丞相,所得到的金银财宝非常多。
衣锦还乡
成为了六国的丞相之后,苏秦首先要回到的就是赵国,恰好路过雒阳。此时苏秦的身份已经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各个诸侯国所送的礼物都非常多,所以他现在路过雒阳的队伍也非常大,看起来就像是某一个国家的君王一样。
周显王听到这种情况,当然是非常惊恐,毕竟现在的周王室已经没落到不成样子,非常的担心其他国家会对周王室不利,所以就派人到郊外迎接。当然出去迎接的人也包括苏秦的家人,苏秦的大嫂和妻子都在其中。
他们现在都表现得对苏秦非常尊敬,甚至还有一些害怕,苏秦也不得不感叹:“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从此可以看得出来,苏秦已经看透了人情冷暖,所以就将他得到的金银财宝都分散送给了家乡邻居。
入齐死间
苏秦虽然已经看透了人情冷暖,但是他并没有遁入空门,毕竟那个时候佛教都还没有在中国的土地上传播。苏秦还是拥有追求的,他既然已经不再追求金银财宝,那么剩下追求的就是名誉。
苏秦进入齐国成为燕国的间谍,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就是燕文侯的夫人。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史记·苏秦列传》
后来燕易王知道了这种事情,并没有拿苏秦问罪,反而对待苏秦更加优厚,这使得苏秦非常惶恐,所以苏秦才出了一计要到齐国为燕国做间谍。
但是做间谍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何况苏秦做的还是一个死间。但如果这件事情真的做成,苏秦也必将是名垂青史。因为当时的齐国就是一个强国,而燕国是他弱小的一个邻居,对于燕国来说,当然是非常担心齐国会吞并他们的,如果可以削弱齐国的实力,甚至可以消灭齐国,这对于燕国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这件事情苏秦最终也做成了,他的名字也被很多后人称道。
结束语
人生在世本来就是追求名利,苏秦在体会到人情冷暖之后,对于利的追求已经失去了兴趣,对于名还是拥有很大追求动力的,即使是付出他的生命,他也想要得到。这也许就是苏秦愿意到齐国做死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