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刘禹锡为开解自己所作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今有一家五口蜗居十三步的家,
虽不到34㎡却是承载祖孙三代的“梦想之家”。
正所谓“何陋之有”,
且看小小的家如何华丽变身高颜值“梦想屋”。
改造前
然而,在这个十三步就能走完的家里,“小”不仅压缩了使用空间,牺牲了居住品质,同时也锁住了一家人曾经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
为了还给一家五口一个美丽的“诗和远方”,设计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小空间也有大视觉,并且完美解决两代人的居住问题!
改造过程
改造前室内多为条状的线性空间,使用不便且阻隔视线。为了容纳三代五口人如此多的爱好,像“翠玲珑”一样强化对角线的深远,是这个面宽狭窄的手枪户型唯一的解决办法。
“翠玲珑”是苏州园林沧浪亭里的一处景点,
改造后新家的入口、玄关、老人房恰好构成一个“翠玲珑”的原型,视距也从1.7米延伸到了6.2米。
客厅、玄关、内厨房的角落相互连接,构成了家里的第二个“翠玲珑”,内部的视距也从3.5米直接增加到了7.4米。
改造后
室内空间一览
两处“翠玲珑”的重组,打破了原先家中各个小空间的隔阂,户型短边方向的狭小闭塞被巧妙化解。
巧妙设计的木“秦”Logo利用交织的光线引导人们视线。收放之间,入口视线得以延伸,彻底改善了刚进门就有的局促感受。
大面积的白色空间内,原木打造的梁连接储藏柜,直指整个空间的最远处。
走过狭长的走道,入口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进行铺垫,同时增加储藏空间。沐光而入,连续线性灯带勾勒出一道富有仪式感的门。
2X2m见方的夹层以绳索保护网、透明玻璃天窗,划分出一个独立、并不压抑的童话天地。
关注却不刻意打扰,空间狭小却柔软舒适,空间里的夹层好像童话里的树屋,是对趣味性和安全感的回应。
抬高的地台既有床的功能,也可作为歌唱舞台和看电影的池座。两侧的衣柜实用且不遮挡阳光,地台下六个刻字的箱体收纳各类物品,和独立的折叠婴儿床。
折叠式的书桌可延展为近2米的双人办公空间。
涂满画板漆的墙面,顺应了孩子爱随手涂鸦的天性,暗藏式的通高镜面收放自如。
12㎡的主卧是家中最大的房间,睡觉、唱歌、跳舞、画画、健身等所有活动都将在这里进行,空间内的每1㎡,都被淋漓尽致地使用。
改造后的老人房虽然仅有5.4㎡,但依然功能齐全。大面积玻璃窗将室外风景引入,90度的暗藏式移门避免视线阻隔,奶奶的钢琴台上打通与厨房之间的隔墙,以三面的通透来对抗小空间产生的压抑。
直线型外厨房拥有1.7米黑色大理石台面,既充当操作台,又是临时的餐桌。
厨房被设计成内外两个区域,中间以暗藏的玻璃移门分隔,既隔绝油烟,又确保通透。
电视机的夯土背景墙来自主人的家乡,寄托着细腻浓厚的乡愁。
改造后,这个普通的“沪漂之家”说起改造初衷:希望家不只是为孩子付出和牺牲,也是每个家庭成员享受欢愉和幸福港湾。也祝愿每个在上海打拼的人,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善意和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