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河间城里的老街老巷:从红牌楼街到万寿宫

2020-09-01新闻8

据《明史》和《河间乘史》(编纂于明代万历19年--即:1591年)记载:“洪武元年,河间为府”。该史料详细记述了--(明)6年、10年河间知府分别为朱裳知、燕好爵;河间府治之所即为“河间府官署”。

下图,河间红牌楼街,府署门前。

遵循明朝以来历代河间人的口口相传--“河间府署”建成之初,在其正门前面街道的西端入口处,即建成一座木质牌楼。此牌楼系做装饰用的构筑物--由4根并列的柱子加檐构成,横跨街道南北两端,因其主色调为红色,故通称“红牌楼”。--将“红牌楼”建于“河间府署”所在的冲要街市,其目的当然显而易见(此牌楼的长条形基石于1949年尚存,在今--由北大街进入红牌楼街之丁字路口处)。

下图府门口街的木牌坊“畿南保障坊”。

自此,由“红牌楼”至“米井巷街”北口约100米的路段遂称为“红牌楼街”。另有一说,由“红牌楼”至“河间府署”门口(即:府门口街北端)约180米的路段称为“红牌楼街”。同时--此路段亦称“府西街”,与“红牌楼街”并存共用。【现“红牌楼街”--西起北大街(丁字路口);东至新华北路(丁字路口),系经逐步延展拓宽而成】。

下图,红牌楼街原河间二中门口老照片,现河间府署。

“万寿宫”--坐落于“河间府署”东邻,原是一座明清时期近似于庙宇的宫殿式古建筑,为宽阔的三进院落,环境清幽;内有3座高大的殿堂,气势宏伟(疑为“泮宫”--待考)。此处于清代末期改建为官办学堂,后称学校。当时招收河间府辖各地的学生在此就读。该院内南侧为广场(操场);北面是校舍;中部殿堂内塑有孔子像以供拜祭。

这里,连同北大街,曾经是热闹的核心商圈,河间的"王府井”与“南京路”。

此址用途曾频繁变更:①、民国时期曾为“河间中学堂”校园,南邻为“河间女中学堂”。②、解放初期一度为“河间小学”校园(亦称“万寿宫小学”--由河间县教喻陈恩澍创建;时任教师--刘奎一;张德浮;等),后改建为“人民剧场”。③、1960年左右改建为“新华礼堂”。④、1982年前后改建为“文化宫”。⑤、2010年改建为“河间府署(旧府衙)”配套景观。

曾在“万寿宫”原址学校内读书的张铁良先生,曾在居住“万寿宫街”)清楚地记得:1948年他与同学们参加校内翻地劳动,在该处地下挖出一块“云牌”。此牌为铜质,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铸有云纹。据知情人当场介绍--该“云牌”是原来清末官学堂上下课时专用所敲的钟…………。

文章来源:史说河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