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妙招频出。
“垃圾分类弄得清爽了,味道也没有了,以前到了夏天,苍蝇纸要买许多,现在苍蝇也少见了!”家住嘉定区外冈镇望新村石泥组的江德元笑着说。走进石泥村民组,不见以往的“脏乱旧”情景,取而代之的是宽阔整洁的水泥村道、错落有致的路旁绿化、设计美观的垃圾箱房和摆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
以往,垃圾分类在郊区农村地区推行存在两大难点。一方面,农村宅基较为分散,周边可倾倒、丢弃垃圾的空地较多,加之“破窗效应”作祟,有的村民有随意丢弃垃圾的陋习;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居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看似复杂的垃圾分类知识较难学习接受。针对这些问题,外冈镇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实施“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发挥“老大人”、党员、村民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成效更明显。
在望新村,“老大人”、党员志愿者、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包干到户,担起了上门指导、监督投放的重任。从去年3月开始,党员志愿者蒋美珠每天就多了一件事:定期去她责任区内的村民家中检查垃圾分类情况,记录下村民的分类情况并作指导。村民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被列入了党员积分管理,这让她感受到了肩上有了“担子”。目前,石泥组的成功经验已在全村复制,居民垃圾分类支持率从最初的30%上升到100%,投放准确率从50%上升到98%,湿垃圾纯净度达到99%。
望新村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针对外来人员流动性大、责任意识较欠缺的情况,望新村落实了户主责任制,按户进行考核,户主履行对租客的监督责任。村委会对各小组志愿者、分拣员、户主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定,表现优秀的除给一定物质奖励外,还在评先评优中优先考虑;对于垃圾分类考核不合格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与居住证办理、农龄发放挂上钩。这样一来,诸多“限制”有效催动农户和租户共同承担起垃圾分类的责任。
撤桶之后,居民、商户投放垃圾不方便怎么办?早上5:30分,记者在位于锦园路的望新集贸市场边看到,一辆垃圾回收车停靠在一旁,周边不少商户依次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垃圾桶内,秩序井然。附近租户丁天诚告诉记者:“撤桶后,原先村里的垃圾投放点距离住处较远,有些人为了少走路,就将垃圾随地乱放。随着垃圾回收车开起来、垃圾桶‘动’起来,这样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像丁天诚这样的租户,在望新集贸市场附近有150余户,他们大多分散居住在锦园路、仙桥路周边。撤桶后,垃圾箱房距离较远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属地管理单位马门村第一时间与镇市容办、镇环卫所进行商讨,最终决定采取垃圾流动收运的方案。如今,该地区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达98%以上。
外冈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半年,外冈将以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为目标,推进100%居住区、农村和26家单位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