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朋友小朵从小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他人,父亲去外地工作,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学费加生活开销,都是奶奶花钱的,她是真正由奶奶带大拉扯成人的孩子。
直到她24岁,工作2年,好不容易攒了6万块钱,但是奶奶却突然告诉她,她爸在外地生病住院了,需要有人照顾,也需要一笔钱。奶奶希望她这段时间可以去外地照顾她爸爸。
为了不让奶奶失望,她只身一人去外地,把她这些年攒存的6万积蓄全部给了她爸,并辞去工作,这段时间一直在外地照顾他爸。
我安慰她:“生活就是这样,世事无常,但是所有的苦难都会过去的。”
她特别委屈:“我爸没养过我,也没照顾过我,我长大了平白无故就多了个爸爸需要给看病养老。我只想要我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能照顾好自己,赡养奶奶。”
她顿了顿,哽咽道:“我之前那么拼命地工作,每天十一二点下班,我想这样吗?我就是想存点钱,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很小,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好让我有些归属感。”
单身家庭的孩子,父母都不管她,即便奶奶一直照顾呵护她,但记忆里从未存在过的父爱母爱,一直是她人生中的一个无法治愈的伤口。
相处多年,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她都很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说她身后空无一人,所以她不敢偷懒。
她一直是个很拼的女孩,可唯独在与人相处时,没有一点“棱角”。
她不管和谁相处,都特别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不小心说错话做错事惹人生气。
她从不敢麻烦别人,哪怕是家人朋友。
她说过羡慕我,羡慕我可以任性的和妈妈撒娇“妈妈,我小白鞋脏了,你给我洗下。”
羡慕我可以“出门不带钥匙”,站在门外大喊:“妈,给我开下门!”
而她在家里有人的情况下,连下楼拿个快递都得时刻想着要拿钥匙,万一哪次忘记带了,就觉得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要麻烦家人给她开门,她就特别内疚自责。
她要是听到姑姑们聚在一起谈话,隐约之间听到自己的名字,就会想:“是不是我最近做错了什么事?”
她在外人面前总是笑嘻嘻的,因为她生怕让别人看出她的脆弱,身边除了我没人知道她是离异家庭的孩子。
离异家庭带给她的伤害造成了她现在的性格:永远敏感、自卑、小心翼翼,把所有的心事藏在心底最深处,她的笑都是牵强的,表面的快乐都是假的。
这样的性格缺陷伴随了她的前半生,而离异家庭的影响,将会笼罩她的下半辈子:没有消息的生母,在外地工作多年却没有存款爱赌博爱乱玩、卧病在床需要照顾赡养的生父......
离异家庭的孩子就像是一个被拉着绳线放飞的风筝,努力想追随风的方向飞得更高更远,可无奈,又很难摆脱掉(绳线)原生家庭的束缚。
2.那个出生在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承担了妹妹全部的学费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98年,今年22岁。
不说年纪,很多人都猜不出来她是22岁的女孩。
因为她有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同时也承受了这个年纪本不该背负的重担。
22岁的女孩,有的正在读大学,有的也不过是刚出来工作,还有的就是她这一种,已经工作好几年了。
中专毕业后,她就出来工作。她不是独生女,她家里有一个读高中的妹妹和一个读小学的弟弟。
她的父母,极其重男轻女。妈妈在怀着她弟弟的时候,曾说:“假如肚子里这个是女孩,我们还要继续生。不能让这个家断子绝孙。”
弟弟出生后,哪怕是家庭本就不富裕,但是还是过着小少爷的生活,要什么给什么。反观她和妹妹,生活费少的可怜。
在读中专的时候,她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做兼职。因为她爸妈不给她生活费,她需要自己赚钱。
中专一毕业,她就开始工作,她听说卖房子很赚钱,所以她也去卖房子。给不同的客户打电话、大热天出去发传单、大晚上扫街扫楼贴名片......
很多同事都说:“从没见过这么努力的小女孩。”
她说:“我要赚钱给我妹妹读高中考大学。”
是的,她的父母不愿意给女孩自己花钱读书,可她不想自己的妹妹和自己一样没有学历。
别人都只知道她是中专毕业的,可是没人知道,她初中考上了她们县城最好的高中,可是因为家庭原因,她只能去中专读书。
她那么努力的工作,只是希望可以给妹妹一个更好的人生。
她用自己小小的肩膀,为妹妹扛下了所有压力。
让妹妹站在她的肩膀上,可以看到明媚的蓝天。
其实,她也很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去读她考上的高中,去考她想去的大学。
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孩承受的第一份恶意,是来自自己的父母。
3. 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全家人一起吃饭
其实,我也是个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
和以上两个朋友不一样,我的爸爸妈妈并没有离婚。
因为工作原因,我爸常年在外地。
因为性格原因,我和妈妈的交流也不多。
从小到大,我都是和我妈一起吃饭,只有过年过节,我爸才回来和我们吃团圆饭。
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和我爸很生疏。有多生疏呢,一年下来,平时不怎么联系,过年回家也只是见了他叫声爸爸,他问下我的考试成绩。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话聊。
因为长大成大姑娘了,和爸爸之间的距离就更远了。我们是最亲的人,也是最远的人。
我一直以为天下的父亲和女儿都是这个样子:血缘亲、距离远。
直到高中的时候,那一天是周五,我受邀去同学家吃晚饭,同学是个热情开朗的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有趣与美好,待人接物。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家庭氛围可以这么温馨:一家人坐在饭桌上,三人一起聊天,讲一讲今天发生的事情,开心的、有趣的还有难过的......一起分享一起解忧,谈话间,妈妈还不忘给他们夹菜,爸爸时不时夸几句:“今天这菜炒的真好吃。”女儿则是拆台打趣:“老爸就你嘴甜,菜都被你夸了一遍,那我夸啥,夸吗妈妈今天米饭煮的和好吃吗?”
一桌人哈哈哈大笑。
那是我第一次在别人家吃饭,第一次知道原来一家人可以这么其乐融融,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温馨的样子,我一个外人都能感受的他们三口之家的融洽和幸福。
在我家里,我妈妈并不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常走动的亲戚和我家一样,都是男人在外地工作的,所以家庭环境差不多,我一直以为大家都一样。
那一顿饭过后,我才知道,原来,别人的家庭和我的是不一样的。
也许我的家庭也是大多数家庭的现状,父亲在外地打工、由妈妈抚养成人。
如果妈妈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也许孩子也可以开朗大方。
如果妈妈也是个不善沟通的人,那孩子也很有可能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就像我这样,我的性格刚开始内向、慢热、很少主动和人交流,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人。
因为这样的性格,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工作中,我吃了很多亏,也不是很受欢迎。
但是我不会把这些事告诉我妈妈,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少,就像小时候,她很少和我交流引导我沟通一样。
我从小就学会了自己一个人消化情绪。
直到大学毕业,进入工作,换了几份工作,不断观察那些善于交际的人是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的,默默学习,才有一点进步。
想要变成那种很善于沟通的人,我想我还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学习。
去刻意改变自己,努力挣脱原生家庭的枷锁。
4.那个鸡腿,影响了他一生
就像我有个朋友,父母都是很节俭的人,从小对他的教育方式都是:“家里没钱,一定要学会省钱,不能乱花钱!”
时候他想吃一个学校旁边的炸鸡腿,妈妈说:“那个不好吃,而且还卖的很贵,听话,咱不吃。”
他看着他的同学吃到津津有味,咽了咽口水,点了点头。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不管买什么东西,他考虑的第一点一定是价格,即便他现在赚一个月可以赚很多钱,即便这个东西的价格只是工资的一个零头,即便那个东西他很喜欢。
就像那个鸡腿一样,当时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是买个鸡腿并不会造成什么压力。
而他,永远回不到从前去给那个小男孩买一个鸡腿;
就像他很难摆脱妈妈对他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时不时会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在某一个买东西的瞬间,总是会忽然又想起了童年里的那个鸡腿,发现自己那一刻像极了他的妈妈。
身为万千家庭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一个,即便父母没有离异,但是父母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刻在骨子里,融化在生活里,形成了带着家庭印记的性格。
4. 后记
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是刻在骨子里的烙印,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抹去这个痕迹。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