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千古政坛说冯道

2020-09-01新闻12

乱世已至!公元907年,当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一手灭掉时,远在瀛洲景城,一位刚满二十六岁的年轻人,望着天边火红的夕阳,他的眼里时而落寞惆怅、时而如寒剑出鞘,又时而静止如水,却始终未流下一滴眼泪。

盛世将临!公元954年,当初登帝位的柴荣在巴公原大败契丹、北汉联军的消息,传到开封城时,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安静地躺在病榻上,望着窗外初升的朝阳,他的眼里噙着泪水,时而激情昂扬、时而低沉失落,最终阖上了双眼。

“不倒翁”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玩具,最早起源于唐代,是由一种叫做“捕醉仙”的劝酒工具逐渐演变而来,后来被赋予人的形象,用来形容某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左右逢源、屹立不倒,从而保持自己的权位。

纵观漫长的中国古代史,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冯道绝对是其中最为传奇的人物。

冯道像

冯道,五代十国人,生于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州),自号“长乐老”。冯道的仕途,肇始于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后来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并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等十余位皇帝,然而却始终居于庙堂高位且权掌中枢,这样的业务能力不能不让后人惊叹。

当然,从古代知识分子“忠君爱国”的思想出发,历仕四朝十帝的冯道绝对算不上忠臣,到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贰臣”,因为他既不能忠于君父,又不能守卫家国,所以后世的知识分子对他颇不以为然,继而口诛笔伐。

后周世宗---柴荣

近代史学家范文澜就曾讲:“构成统治阶级的文官部分,丑恶并不亚于武夫,文官的代表就是冯道。”将冯道列为,文官丑恶形象的代言人,足见范文澜对冯道的讥讽。

北宋司马光曾评价:“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宋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

欧阳修则直接开骂:“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然而,知识分子们所不能看见的,却是冯道背后那个,埋骨于道旁、饿殍浮于四野的乱世。逢于乱世,人命如草芥。冯道大概是深知这一点的,但初出茅庐的冯道依旧选择了勇往直前,想要在乱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抱负,想要践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用自己的力量还百姓、国家以祥和宁静。

所以当幽州节度使刘守光,想要趁乱进兵中山时,初生牛犊的冯道站了出来,讲出了一番保境安民、妄动干戈的圣人之言。结果就是毫无悬念地被刘守光投进大牢。牢狱向来是块安静的处所,最适合“每日三省吾身”了,想必冯道也必是借着这份安静,在牢里好好地反思自己。所以当冯道再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时,他早已参透这乱世的学问,他的转变在《天道》一诗中,有着明确的体现:

穷达皆由命,何须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身处乱世中,活着是第一要务。倘若在活着的同时,能够为天下苍生做些实事,那便是乱世中的君子了。此后,悟道了的冯道,便向着仕途的巅峰出发了。

后唐庄宗--李存勖

死里逃生的他,不久便投到河东监军张承业(唐末少有的良心宦官)门下,凭借自己的才华干练,被张承业举荐给李存勖,冯道由此正式进入河东军事集团的幕僚团队。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冯道被擢升为户部侍郎。后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被杀,李嗣源称帝,拜冯道为宰相。

李嗣源是五代少有的明君,在李嗣源一朝,冯道如鱼得水,积极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精力。据史书记载,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比较安定,冯道却告诫明宗:“我以前出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紧握着缰绳,但到了平地就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顾虑了,结果突然从马上颠下受伤。在危险的地方因考虑周到而获得安全,处于太平的环境却因放松警惕而产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我希望你不要因为现在丰收了,又没有战事,便纵情享乐。”明宗问他:“丰收后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有保障了?”冯道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历来如此。我记得近来聂夷中写过一首《伤田家诗》道:‘二月卖新丝,五月铡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明宗便让左右抄下这首诗,并经常自己诵读。

后唐明宗---李嗣源

此外,冯道在后唐担任宰相后,非常重视提拔,那些贫穷且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有真才实学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保障了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后唐明宗年间,冯道还组织官员将原来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用雕版印刷,这是见于记载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印刷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此事竟然发生在战乱不绝的五代时期,自然与冯道个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以上的种种政绩,放在任何朝代都不失为仁政,更何况是在人命如草芥的五代乱世。这也就难怪,当冯道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后周皇帝柴荣不顾戎马征伐之累,下旨辍朝三日并亲往祭拜。另据《旧五代史》记载,冯道死后葬礼万人空巷,漫天纸钱飞扬,从而使道路两旁的树枝都染成了灰色,这不能不说,冯道在当时人们心中有着多么崇高的地位。

北宋名臣王安石认为,冯道身处乱世而忍辱偷生,乃是兼济天下苍生的行为,是真正的儒者,是以“能屈身以安人,是诸佛菩萨行”。当初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引兵南下灭后晋,后晋皇帝石重贵抛下满城百姓出逃。不想冯道却主动应召来到开封,耶律德光见到风尘仆仆赶来的冯道,故意嘲讽的问为何来到开封。

辽太宗----耶律德光

不想冯道却坦然答道,“无兵无城,怎敢不来”;辽主又责问“你是什么老子(即老东西)”,冯道答道“无德无才,痴顽老子”,引得辽主满心欢喜,随即任命他为太傅。然而接下来才是事情的重点,面对满城嗷嗷待哺的百姓,耶律德光向冯道问策:“天下百姓如何救的?”冯道郑重地向耶律德光跪拜,说:“现在即便神佛出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你救得。”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开封乃至当时天下百姓,免受契丹军队的骚扰。因为要知道的,以冯道的才华,他不一定非要去契丹军队占领的开封。投奔其他的地方,诸如南唐、吴越等地,会有更好的发展、更安全的环境,但冯道还是义无反顾,做出了最危险的选择!

所以,明朝思想家李贽对冯道大加赞赏,认为冯道“历事五季之耻,是不忍无辜百姓遭涂炭”。而再反观欧阳修、司马光乃至范文澜对冯道的批评,更多着眼于冯道在“忠君”,即政治道德上的缺陷。然而,“忠君”的思想,无论从现在还是先秦的文化来看,都算不上是先进的历史观。

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指明了天下苍生与君主之间的轻重。而荀子更进一步提出了“从道不从君”的思想,由此可见先秦的儒家先贤们,早已将民意视为判断统治者是否合法的唯一依据。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这个角度出发,冯道显然比司马光、欧阳修更为纯粹,是货真价实的儒学思想的实践者。

纵观冯道的一生,他身处动荡飘摇的五代十国,一生历仕四朝十帝,期间总共也不过三十余年,皇位的更迭如走马观花;每次朝廷的更换,无不是以鲜血和兵戈铺路。

而且冯道所历经的,这十位帝王大都以军武立国,出身行伍且杀人如麻。更有甚者,如石敬瑭之辈是靠着出卖国土、引狼入室才当上“儿皇帝”的卖国贼。除个别有为的君主之外,这些帝王大多是“乱臣贼子”、昏君暴君,称之为豺狼虎豹也并不过分。

面对这样一群野兽皇帝,别人自保都是问题,而冯道却都能够从容应对,这不仅得益于他的政治智慧,更重要的是冯道始终坚持更为核心的问题,即民心。唯有赢得民心,唯有为民请命,才能真正立于政坛的不倒之地。

毕竟,民心即天心!

#五代十国#隋唐#诸子百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