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
现在很多古代陵寝都在发掘后保存的很好,甚至可以对游人开放。游人如织的时候,陵寝显得堂皇富丽;游人散去的时候,自有一派庄严肃穆。令人遐想古代帝王生活该如何奢华气派。然而发掘陵墓并不是想象中的动动几铲子就能成功的事,尤其是皇帝陵。多灾多难的皇帝陵
盗墓毁墓活动自古以来就十分猖獗。早在春秋时期,因为社会经济的发达,厚葬奢靡之风盛行,盗墓活动也日益猖獗,千年不断。
定陵,就曾几次三番被盗、被损毁。定陵是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寝,是十三陵中最后一陵也是唯一被发掘公开的一座陵寝。
明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李自成攻入北京,毁坏了定陵地面上的建筑;不久后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再次遭到破坏;到了民国年间,世不太平,盗掘日盛,定陵又遭到焚毁和破坏。经历了几度灾难,定陵的地下陵寝还依然完好无损,于是国家决定在1956年开始对定陵进行考古发掘。
一堵墙难坏了英雄好汉
考古工作和盗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盗墓打盗洞下墓,盗墓贼三两成伙,有技术高的盗墓贼可以直接打进主墓室,避开掉难开的墓墙墓门。考古则不然,考古是个大工程,各路专家齐聚,工人众多。
考古一般采用挖掘式,和平打开墓墙墓门,尽量减少对陵墓的破坏。但这也有坏处,就是耗时日长,也会难以避免墓室里的毒气机关之类。
定陵的发掘,就遭遇了这样的困难,挖掘工作持续了一年之久,才挖到金刚墙面前,而金刚墙怎么开,成了考古队面临的首要难题。
经考古人员发现,金刚墙顶部的砖可能是最薄弱的,从那里下手应该能顺利打开墓门进到地宫。考古队立刻安排人上去对砖墙进行拆解,果不其然,顶部的砖松动好推开。
可是刚一抽出一块砖,一股黑烟就从里面喷散出来,吓坏了在场的考古队员们。烟很呛并伴随着一种腐烂的臭味,很多人被呛得直后退。浓雾在接触到外面空气之后,就慢慢的变浅消失,这股烟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反而恶臭却一直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黑烟谜团困扰考古队
定陵金刚墙打开后,为何会喷射出一股黑色浓雾?历史上,很多王侯大墓为了防盗都会设置很多机关毒气,在场的人心里便都开始犯嘀咕,这黑烟,会不会也是什么毒气呢?如果不是,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古墓里的气体不外乎是毒气、长明灯的烟、尸体的腐烂气或者是几百年未见天日而引起的发霉腐烂之气。首先可以排除黑烟是毒气的可能。如果是毒气,那这股烟颜色之深味道之冲应该含有剧毒才是,然而当场的考古队员只是因为受味道刺鼻而有些恶心之外,没有感到其他不适。
其次,长明灯的烟似乎有些道理,却经不起细推敲。很多帝王会在自己的墓室中点燃长明灯,据说是万古不灭象征着永生。
然而长明灯只不过是采用耐燃的油,可以燃烧久一点,可几百年过去后,长明灯早就不会再燃烧了,早期燃烧灯油出现的烟也不会四百年后聚成一股黑烟重现。
再细想想应该也不会是尸体的腐烂臭。虽说古代有令人发指的殉葬制,但墓室里也有专门的殉葬坑。现在已经打开金刚墙,后面就是主墓室,主墓室里停放着皇帝和皇后的棺椁,皇帝皇后的尸体的防腐效果都做得很不错,绝不可能是尸体的腐烂臭。
以上种种都被排除了之后,只剩下墓室里的发霉的腐烂味了。会是这样吗?考古人员等黑烟散尽恶臭稍稍消散掉后靠近了金刚墙,仔细嗅嗅辨别。经过进一步的思考与合议,专家敲定这就是发霉的气味。这将之前的"墓中毒气论"或"死人坑"的流言一举攻破。
墓中常年不见天日又兼地下潮湿,潮气先是慢慢地剥夺压缩干燥空气的生存空间,当整个墓室都被潮气充满后,就开始腐蚀易烂的布料书简,腐肉出虫,鱼枯生蠹。被腐蚀的东西的招生虫蚁、滋生霉菌,空气中就充满了霉气。
地宫是个相对密闭的环境,潮气霉气难以散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情况下,就形成了恶臭与黑烟。考古人员一抽出一块砖,外面的新鲜空气进入墓室,压缩室内空气,室内空气一股脑往外跑,所以才形成了最开始的被误以为是"毒气"的黑烟。
黑烟的谜题解开,在场的考古队员也加速了对金刚墙的拆解,拆下金刚墙,后面就是汉白玉门,万历皇帝的地宫在对考古队员们招手。进入地宫小心翼翼
虽说专家已经排除了黑烟为毒气的可能,但是面对黑洞洞的地宫,不知道是否还有别的机关毒气,一时间竟没人敢做踏进帝陵第一人。
经商议后,考古人员为了安全,决定先放一只公鸡进去探探路。几日过后,公鸡依旧照常打鸣,更进一步佐证了地宫之内没有毒气。
考古队员依旧不敢放松警惕,准备工作样样不落的准备好了才进入地宫。地宫里黑乎乎雾茫茫的,不点灯难以窥见全貌。金刚墙打开后,地宫里的霉气散了几日还依旧存在,可见喷散的那一股黑烟的威力有多大。
打开地宫后,金银玉器、史册资料慰藉了考古队员们一年多来辛辛苦苦、提心吊胆的工作。定陵的考古工作只是考古人员其中经历之一,留下的经验却耐人寻味。
考古工作看似轻松实则难办,要有庞大的知识储备、要有兢兢业业的钻研精神,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面对陵墓中各种突发状况都要能及时沉着应对,才能致使考古工作能有条不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