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之地,自古就为“鱼米之乡”,是典型的“山水江南”“江南水乡”,历代均为我国富裕、发达之地,现在也是我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浙江,因省内最大河流钱塘江蜿蜒曲折,又称之江、折江而得名,明初正式建省,省会为杭州。现在,浙江共有十一地市,各地市经济发展均十分迅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化率有了很大提高,多个地市撤销县(县级市)划为市区,其中杭州市就有四个县撤销,萧山就为其一。
萧山,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南岸,是杭州的“南大门”,是一座有着近两千年建县史的古县,也曾长期为浙江经济实力最强的县、区。萧山历史悠久,西汉时建县,最初称余暨,后改称永兴县,唐朝天宝年间始称萧山。建国后,萧山曾改为县级市,现为杭州市萧山区。
萧山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等国,秦灭六国后属会稽郡,最晚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建县,称余暨县,仍为会稽郡所辖。东汉时,会稽郡南北分置为吴郡、会稽郡,余暨县仍属会稽郡(吴县移治山阴)且与吴郡相邻,到三国吴时余暨改称永兴县,隶属未变。
南北朝时期,永兴县隶属变动不大,多属会稽郡及其改设的会稽国、越州等,隋朝、唐初会稽郡、越州数次更替,永兴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萧山县且随属之,到唐乾元元年(758年)稳定为越州萧山县。北宋时,萧山县隶属于越州,南宋时越州升为绍兴府,萧山县自此为绍兴府辖县(元朝曾称绍兴路),直至清末。
历史上,萧山多为绍兴所辖(会稽郡、越州、绍兴府等),民国初废府改道,萧山县隶属于会稽道,后曾直属于省政府。1949年5月萧山县解放,新中国成立时隶属于绍兴专区,1952年绍兴专区撤销后改由浙江省直辖。
1957年,萧山县划归宁波专区,1958年又改属杭州市,自此隶属未变。1987年,萧山县改为县级萧山市,仍由杭州市管辖。2001年2月2日,县级萧山市撤销,其原行政区域设为杭州市萧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