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百米盲道十八弯?莫让残障人士处处遇障

2020-08-31新闻10

近日,某地一段盲道引发关注。虽说仅有150米长,但直角弯一个接着一个。本意是给盲人送便利,结果变成添麻烦。从视频中看,如此设计应该是想规避树坑,但环顾整个空间,其实还有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此,当地残联维权科工作人员表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残疾人的实际需求。

盲道乱弯何其荒谬,但稍加留心就能发现,类似现象遍布各个城市各个角落。有的盲道走着走着就断头,有的盲道通往下水道、电线杆,还有的盲道被汽车和小摊挤占……这些对于健全人士来说,稍加注意即可,但对于盲人来说,则可能会伤人夺命。

以更大视野来看,盲道不畅还只是残障人士出行阻碍的一个缩影。公交车拒载导盲犬,公共场所台阶处没有缓坡,残障通道比轮椅还窄,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变相剥夺着残障人士的出行权益。

早在世纪之交,相关规定就明确提出,“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2012年,中国第一部关于无障碍设施的行政法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为什么很多堵点断点仍明晃晃存在?即便在一线城市,无障碍建设解决了“有”的问题,为何迟迟达不到“好”的程度?

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在于规划建设中缺少“用户思维”。总认为那些设施是“我们”建给“他们”用的,本身在重视程度上就不足,规划建设中又容易“拍脑门”,即便建好了,后续的监管和维护也往往跟不上。

实际上,发现问题并不难。只要把眼睛蒙上走一走,或是坐上轮椅转一转,就能体会到残障人士的烦恼。平心而论,不论是疏通盲道,还是设置台阶缓坡,都不是什么难事。让城市出行无障碍,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目前,中国各类残障人士总数近1个亿。庞大的人群数量决定了无障碍城市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不是“虚功”,而是必须保质保量的基础建设。有些残障人士可能就是我们的亲友,所有人也都可能因一时受伤而腿脚不便。这个意义上,关爱残障人士的出行,其实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曾有一篇流传网络的问答:“中国人民生活的便捷程度是不是世界第一?”点赞量最多的回答这样写道:如果你是个四肢健全、耳聪目明的年轻人,并且生活在城市里,那中国确实很方便——火车票可以在网上买,用手机可以随处叫车,去哪付费都可以微信支付宝支付。但如果你是有点跟不上时代的老人,是一位残疾人,那就不一定了。

诚如斯言,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是最光鲜那一面决定的,而是取决于那块短板。抓紧补齐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欠账,同时积极利用当今的“黑科技”,让我们的城市智慧又畅通。当残障人士不再“望路兴叹”,幸福城市、宜居城市的成色也必将更足。

#残障人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