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刘亦菲花木兰妆容:揭秘诡异的北魏妆容

2020-08-31新闻19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节选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对于刘亦菲的妆容,中国网友对于电影版的花木兰妆容不太买单,戏称“神仙姐姐变成了佟掌柜”。

然而,当我们追溯回魏晋南北朝就会发现,电影中的妆容有迹可循。

动荡融合的魏晋南北朝

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木兰辞》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

花木兰是北魏人,时值北魏太武皇帝时期。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在北方民族入侵、玄学佛家盛行的背景下,时代动荡融合,因此美妆风格从秦汉时期的质朴素颜,逐渐变得萎靡迤逦,出现各种诡异妆容:额上贴“额黄”、鬓畔化“斜红”。就连男人,也会敷粉施朱,史上罕见。

史料记载中的魏晋南北朝妆容

中国古代女子的底妆主要有两种:铅粉和米粉。

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在现代,还可在受到中国唐代影响的日本艺妓妆容中看到。

除了铅粉,还有一种将米研碎后加入香料制成的米粉。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用大米调取葵子蒸后取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再用丁香花揉于粉中即成用来妆面的米粉。

在《花木兰》预告视频中不论是花木兰还是当时的贵族女子妆容对可以看到明显的粉底痕迹。现代人对于底妆的要求变高,妆效自然和成分健康都不可缺少。然而在古代受制于技术,女子为了追求白皙的妆容主要依靠铅粉,所以造成了现代人看来“脸和脖子两个颜色”的尴尬局面。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以谜之审美著称的时代,它的妆容审美略带奇异但又总是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其中最具代表性即为晓霞妆,晓霞妆以其惊艳度不仅在当时引起热仿更是为后世唐朝的斜红妆的盛行提供了一定的审美基础。

晓霞妆的源起就是建立在那个时代开放包容,追求个性的审美背景下,展开了一个意外而又惊喜的爱情故事成就了那时的晓霞妆,那一抹“斜红”,也让它就此登上了中国历史美妆的舞台。

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

晓霞妆是位于眉尾至两鬓间的面妆,后被世人慢慢演变成为了更加具象化的妆容描述,斜红。斜红是指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新月形面饰。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十八韵》诗:“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

结语

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场景,让作品更加符合那个年代的文化,影视制作也只能根据现存的资料进行复盘。尽管现代人大多表示无法理解此次《花木兰》中的妆容,然而不论是否符合当下的审美,中国古代历代的妆容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深远的意义。

#美容#妆容#北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