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画风反转:皇帝劝宰相贪一点,宰相把皇帝批了一顿

2020-07-19新闻4

贪污腐败历来为老百姓痛恨,对官僚体系而言也是必须要铲除的毒瘤。历朝历代,大凡正常的皇帝,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整顿吏治,肃清贪腐,以清明的政治环境营造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大局。

可是,历史上偏偏有一幕画风颠倒的场景:皇帝劝宰相多少贪一点,而宰相则毫不客气地把皇帝批了一顿。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中期曾有一个很著名的宰相叫陆贽。他出生于浙江嘉兴,父亲是溧阳县令,因是第九子,所以也被称作“陆九”。

陆贽出生时家道已衰落,但他天资聪颖,少年英才,又勤奋刻苦,博览群书,最终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三月考中了进士,为家族带来了新的希望。

步入仕途后,他曾担任过县尉、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官职,始终秉公用权,兢兢业业,不贪污不纳贿,是有名的清官。

其中在担任翰林学士期间,他参赞机要,帮助当时的皇帝唐德宗起草诏书,因文笔突出,才思敏捷,大量诏令皆由他起草,甚得唐德宗倚重。又由于刚正不阿,皇帝每每有不妥之处他都一定据理力争、直言进谏,帮助皇帝纠正了很多错误,深得皇帝信任。他虽然不是宰相,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内相”,足见他在朝中的地位。

尤其是“泾原兵变”发生后,他跟随唐德宗一起出逃,皇帝走到哪里,他都跟到哪里,寸步不离。有什么大事小事,德宗总要找陆贽商量,有一次形势实在危急,两人走散了,德宗忧愁地竟然哭了起来。直到陆贽回来后,德宗才安下了心,喜笑颜开。

正是危险时期的患难与共,造就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叛乱结束后,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陆贽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职务,终于不负众望,实至名归。

可是,备受叛乱打击的唐德宗,此时已经没有了刚登基时的锐气,心灰意冷的他,逐渐消沉下去,任凭朝廷贪贿成风,不加严管。

当时不少地方官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掌握朝廷动态,获得朝廷官员支持,总是以厚礼拉拢朝廷官员。陆贽与地方官员常有来往,又身居宰相之位,自然成了众多官员竭力拉拢的对象,但是以清廉著称的他,对官员们所送的礼物,一概谢绝,坚决不收。

遭拒的一些地方官员埋怨陆贽不近人情,心怀不满。官员们的议论之声、毁谤之言很快传到了唐德宗的耳朵里。

德宗回想起当年患难与共的经历,很是担心这个老部下被陷害,无法正常工作的开展,于是他找来陆贽好友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顾少连,让他代传旨意给陆贽。

顾少连对陆贽说:“皇上劝你不要太清廉谨慎了,朝庭和地方官员送你一些物品,那是人之常情,你一概拒之门外,在情理上恐怕讲不通。如果贵重物品不能收,那像长靴、马鞭之类的细小物品,收取一些也无伤大雅。”

陆贽清廉是没错,可过于清廉,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来劝他多少贪一点。

偏偏陆贽是个直性子,当场就义正辞严地拒绝:“如果在小事情上获得利益,一定会坏了大事。不是从一开始就改变纳贿风气,最终一定会后悔莫及。”

顾少连眼看辩不过,无奈之下只能回家了。

送别顾少连,陆贽思来想去,决定向德宗进谏。他上疏说:负有监管责任的官员即使接受一尺布的贿赂也要受刑,位卑职小的官吏尚且要严禁贪污腐败,何况我身居要位,怎能禁“下”不禁“上”,禁他人而不禁自己呢?

陆贽还说:受贿的口子一开,贪欲就会越来越大,收下了马鞭长靴,必定会收受华服裘衣;收了华服裘衣,必定会收受金钱布帛……就像涓涓细流不加以阻止,就会使溪沟山壑洪水泛滥,酿成严重后果。

皇帝一看,我的“好意”你不领,反过来还来“教训”我,好你个陆贽,真拿你没办法!

后来,陆贽作为宰相,始终保持尽忠职守,指陈弊政、废除苛税。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

陆贽时常向德宗提出一些清正廉洁的建议,可是他的清廉为他树敌太多,这些言论遭致一些权臣的嫉妒和诋毁,使德宗与他日渐疏远,以至于最后陆贽被贬谪到了偏远地区。

又过了几年,唐顺宗李诵即位,久仰陆贽大名,下诏召他回来,可诏书还没送达,陆贽就逝世了,享年五十二岁。死后他获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