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年)来到河南省考察文物古迹,同时他也关注到晚清的经济社会状况,拍摄了大批展现当地百姓生活面貌的照片。
1907年7月,河南农村的牛车。
1907年7月归德府(今商丘)街景。
沙畹出生于法国里昂,进入大学后主修康德哲学,在老师指点下逐渐确定了研究中国的大方向,把专业从哲学改为汉学。经过多年努力,他成为公认的“欧洲汉学泰斗”。1889年之后,沙畹长时间待在中国。
巩县永昭陵(宋仁宗赵祯的寝陵)。
这些照片拍摄的背景,是沙畹1907年3月开启的一次文物古迹考察行动,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东北、华北各地,河南作为历史悠久的省份,更是他考察的重点(在河南的时间是1907年7月和8月)。他考察过程中收购了大批图书,拍摄了大批照片,获得刻石拓片数以千计。
1907年8月,河南某地街景。
沙畹拍摄的老照片展现了晚清贫穷、落后、破败的社会面貌。无论是建筑、道路,还是人物形象,都给人以末世之感。生活在一个行将崩溃的王朝,所有人却都毫无知觉。
1907年7月,归德府街景。
1907年7月,河南府(今洛阳)街道景色
1907年这一年,河南巡抚由张人骏换成了林绍年。从1900年直到清朝灭亡的11年里,河南巡抚换了11人,平均每年换一次,最短的只在任3个月。这么频繁的调任,自然不利于河南政局的稳定,也不利于改善民生。
河南府龙门附近煤矿的排水管。
1907年8月,河南灵宝县的街道。
1907年8月,灵宝县倒塌的城墙。
清朝的最后10年,确实处于变局之中,办学堂、办新军、办新式工业、整顿河工、改良社会风气等等,其中最大的改革无异于预备立宪了。1907年任河南巡抚的林绍年就呼吁实行立宪改革,认为“非立宪不足以救亡”。
1907年7月,开封府,鼓楼。
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南的面貌,但是,由于官府财政紧张,举办行政所需要的大量款项,最终都是从百姓身上拿来的,税负、摊派进一步增加,反而导致百姓生活更加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