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新华社记者 于嘉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31日电(记者于嘉 哈丽娜)初秋时节,天气渐冷,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虽有些泛黄,但草木依然繁盛,不时见到牛羊悠闲地吃草,也能看到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出没。
“前些年消失的很多动物,现在又回来了!”承包5000余亩草场的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牧民海泉说,“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后,为达到草畜平衡,牲畜少养了一些,但能拿补奖资金,草场变好了,牛羊肉品质提高了,挣的钱也比以前多了。”
2011年起,国家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简称补奖政策),2016年又提高了补助标准。目前,这项政策在内蒙古共计投入资金455亿元。
记者从内蒙古农牧厅获悉,补奖政策实施10年来,全区4.2亿亩沙化退化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6.16亿亩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
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自治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44%,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天然草原多年生植物种类由每平方米7种增加到12种,优良牧草所占比重由79.8%提高到81.1%,草原地上生物量每亩增加13公斤。同时,每年有140多万户、490多万名农牧民从补奖政策中受益。
海泉对补奖政策带来的好处感触颇深。他说,10年前家里有500多只羊,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草场退化严重,草料缺口大,每年还要大量购买,辛辛苦苦劳动一年,除去高额的草料成本,剩不下多少钱。
“2011年,我家草场被划入草畜平衡区,把羊减到100多只,又养了一些牛,草场生态越来越好,每年还能获得1万多元补奖资金。”海泉说。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草原上的牛。新华社记者 于嘉 摄
补奖政策的实施不仅给海泉带来可观的政策性收入,他的思想也随之改变。海泉积极调整养殖结构,拿出一半的补奖资金,完善牧业基础设施,引进良种肉牛,在另一处租赁的草场上发展肉牛产业。
据呼伦贝尔市政府介绍,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全市每年有近6.3亿元补奖资金以“一卡通”形式直接发放到农牧民手中,增加了农牧民政策性收入。同时,每年有近0.8亿元绩效奖励资金,用于种草、草原生态修复和草原畜牧业发展等。
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哈夏图嘎查,依如勒图与妻子承包5100亩草场,养了60多头基础母牛,每年出栏三四十头牛犊,纯收入超过20万元。
“这么好的生活10年前想都不敢想。”依如勒图说,补奖政策实施前,他家饲养的羊一度达到900多只,本想多养羊、多赚钱,但超载过牧导致草场明显沙化,牧草不够羊吃,购买草料支出太大、入不敷出。
补奖政策实施后,依如勒图逐渐把羊卖掉,在领取上万元补奖资金的同时,尝试养牛。“一头牛的价格相当于10多只羊,牛卷着舌头吃草尖,羊喜欢刨草根。挣同样多的钱,养牛比养羊对草原的影响小得多。”依如勒图说,他根据草畜平衡要求限定牛的数量,草场压力减轻了,劳动强度也变小了。
依如勒图还利用空闲时间发挥兽医技能,给周边几个嘎查里生病的牲畜诊疗,每年收入约7万元。
目前,锡林郭勒盟草场平均亩产干草量60公斤,较20年前提高50%左右,草原沙化退化呈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从近10年的工作实践看,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深入实施,有效调动了广大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自觉性、主动性,在促进草原资源科学利用、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