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王侯之间争战不断,如果把征战天下比作是一场游戏,那最先通关的一定是孙策。哪怕游戏前期“资源“很少,但他25岁就在乱世争雄中称霸一方,这在历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个人了。
只可惜,他后来骑马外出狩猎时被刺客暗杀,临终之时他留下这样的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的才华是人尽皆知的,那么张昭到底是什么人,为何能被孙策如此看重?
图片:孙策对孙权交待遗言剧照一、张昭的成才路
张昭是东汉末年彭城人,后来与王朗、赵昱同为当时的名士。张昭出生在官宦家庭,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虽然他出身尊贵衣食无忧,但是却不像其他纨绔子弟一般整日啥正事都不干,只知吃喝玩乐。他少年时便十分喜欢读书,这不仅加深了他对天下大势的了解,也让他汲取了丰富的知识。
长大之后,他成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奇才,当时东汉朝廷曾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能够把这样的人才纳入朝廷之中,可是张昭却几次都拒绝了。
后来,张昭宁静的隐居生活被战争彻底打破,为了躲避战火只能流浪漂泊,在他逃难到江南时,当时割据江南的孙策发现了他的才华,当即收留他并赐予高官,就这样,张昭投靠到了孙策门下。
图片:被赐予高官的张昭剧照
两人相识不久,孙策就被张昭的远见卓识和对天下大势独到的见解折服,此后他常常来找张昭咨询意见。两个人在这样的交往中关系也是越走越近,孙策做任何重大决定都要来咨询他的意见,由此可见他对张昭的信任。
不仅如此,两个人在生活上也交往密切,他们平时不仅如兄弟一般互相拜访,孙策甚至把张昭之母看作亲生母亲一般恭敬有加。孙策如此真诚对待张昭,张昭也没有让孙策失望。孙策为了平定江东经常向张昭询问意见,张昭每一次都能提出很多绝妙的计谋和建议。在两人的互相配合之下,江东最终被孙策拿下。
对于张昭的才华,连自视甚高的祢衡对其都赞叹有加,刘表曾经想写信给孙策表达联盟之意,祢衡看了刘表的信后不屑地说:你这种信给孙策帐下的小孩看可能会糊弄过去,给张昭看岂不是让人笑话。祢衡当时十分狂傲,但对张昭竟不敢怠慢,由此可见张昭是有真本事的。
图片:张昭剧照二、张昭的转变
孙策死后,周瑜完成了他交代的任务,在对外战事方面尽心尽力,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几十万大军随时准备进攻东吴,形势恶化到了极点,一旦开战江东危在旦夕,关键时刻,就连一国之主孙权也不知如何是好。
当时绝大多数大臣迫于压力也都主张投降,只有周瑜据理力争,极力主张抵抗,并且和孙权分析战争的利弊。周瑜打下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周瑜是杰出的军事统帅,不仅有长远的眼光,更有军事指挥才干。战斗中,他各方面调度有方,和刘备一方联合运用计谋,在江面上利用火攻烧了曹操的大军,这也为三足鼎立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策死后周瑜完成了后半句遗言,但张昭却未能好好“决内务”,这是为什么呢?
图片:火烧曹操的大军剧照
1.张昭看清了形势,趋利避害
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任国主,张昭作为群臣的表率表明会好好辅佐孙权。张昭一开始的确做了诸多贡献,张昭为了避免孙策去世引发骚乱,不仅一定程度上协助朝廷内部稳定过渡,而且还安抚百姓维持社会稳定。
但是随着天下争霸形势越来越明朗,曹操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孙权,这个时候张昭对于朝廷内部事务的决策,明显出现不坚定和动摇。战前,曹操主动招降,想要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划。曹操如此自信是有原因的,就赤壁之战的情势来看,曹操方面实力最强,他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远超其他势力。
在政治上,他把汉朝皇帝扣押在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这一招相当无耻,但是无论怎么说,名面上也都是名正言顺,就连刘备都能借助汉室血统的名义到处拉拢人心壮大势力。曹操的优势就更显而易见了。
图片:曹操一方的实力剧照
自古以来就讲究名正言顺,无论做什么都要找来所谓有道德的理论傍身。不需要考虑能否做到,但是这个理论一定要够大、够强、够一定高度、能得人心,这个叫做占领道德制高点。
东吴当时找不到任何名正言顺的借口,在名义上就吃了大亏。在军事上,曹军有锐不可挡之势,直指东吴又“水陆俱下”。
当时双方实力相差如此悬殊,一旦战败可能张昭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会不保,相反,如果东吴主动归降,曹操可能不会为难东吴,而且他原来是地位高贵的东吴“军师”,到时候肯定也会受到优待。
张昭作为一名儒生在看清形势之后,难免趋利避害做出更加稳妥的选择。毕竟面对荣华富贵和人头落地,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
图片:张昭主降剧照
2.张昭和继主孙权关系不和
孙策临终之际,决定把江山托付给他的弟弟孙权,同时让张昭来辅佐。孙策当时告诉张昭,如果孙权没有能力,张昭可以将他取而代之。这一点有点类似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不过张昭并没有太多取代孙权做国主的兴趣,他想要做的,只不过是替自己一生的好友孙策护好江山。
新主即位后,其实孙权一开始十分看重张昭的,可惜的是,两人在日后的相处中出现了许多摩擦。张昭的性格过于刚直,而且向国主劝谏时言辞严厉。作为新上位的国主被自己的臣子如此呵斥,难免面子上过不去。
而张昭此后进谏非但没有丝毫改变,甚至当着朝中大臣的面顶撞国主孙权,有一次孙权十分生气,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他拔出剑破口大骂,甚至扬言要斩了张昭。没想到张昭竟然面不改色,厉声告诉孙权:“我之所以这么愚忠的辅佐你,是因为这是先帝托付给我的重任!”
由此可见,两人在相处之中的摩擦,导致张昭和孙权的关系越来越不和,因此张昭更没有必要舍生忘死的替孙权卖命,替他“决内事”。
图片:张昭与孙权剧照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主张接受招降的张昭就没有充足的理由再耗下去了。不过他是孙策钦定的托孤大臣,如今主张投降,却让已逝的孙策弄得很没有面子。
最后东吴在赤壁大战中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此时本来应该对战前主张投降的张昭给予处罚,不过他有才华,而且在朝廷当中有相当大的号召力,所以孙权并没有将他的势力连根拔起。相反孙权对他还是极为看重,朝廷内部之事还是交由他来裁决。如果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主大度,而他大度的对象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否则怎能还会受到重用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