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个平等不是指“阶级”,而是品性和智谋。
人性最大的问题就是自以为是,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也都是从自以为是的状态中延伸出来的。
比如说因为自以为是而看不清自己,就会意识不到自身的缺点,犯了错也不知改正,但是别人有错的时候,自己却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要求别人。
当一个人把自己抬到道德制高点去裹挟别人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便由此而生。
就好像在生活中,当一个人总是站在一个莫名优越感的位置去和别人相处的时候,那么不仅会因为他的高傲伤害别人,从而带来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也会给自身带来诸多遗憾。
《道德经》中有一个智慧状态,叫做“上善若水”。
这句话为:上善若水,水善万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的德行就是如水一样的品质,水滋润养育万物而不和万物争抢,居身于万物所厌恶的卑下位置,所以它的姿态最接近于“道”。
一个人最清醒的状态,就是能够将自己放在比众人稍微居下的位置,明白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而不是总以莫名的自信,居功自傲的站在别人面前。在《淮南子》之中有一句话:由此观之,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万物之中没有贵贱之分,按照它的长处而珍视它,万物没有不是可贵的;依据它的短处而认为它卑贱,万物之中没有不卑贱的。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哪怕你认为一个低到尘埃里面的人都是如此,他身上的长处是你所不能及的,他身上的缺点或许也是你自身存在的。
以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别人,以谦下的姿态处理人生,用这样的姿态与德行来修养自己,不仅对别人是一种仁慈,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厚待。
如果你不能改正自以为是以及莫名优越感所带来的问题,那么这些内心的卑劣性所产生的问题,总有一天会反噬自身,所以对别人最好的仁慈,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优待。二、
刘备和曹操就是最好的证明,两个人论才智不分高下,但是论品性与态度,刘备能以低姿态用人,而曹操虽然在某些事情上能做到宽怀大度,但是他心中存在着心高气傲的问题。
比如刘备,表面看上去甚至有一些窝囊,但是他心高气不傲,足够有忍耐力,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
刘备为了一个没有任何成就的后生诸葛亮,竟然三次登门求见,不管是年龄,身份,还是名位,刘备都可以算上长辈,但是他仍然愿意在吃了多次闭门羹的情况下,还放低自己的姿态。
又比如礼遇张松,张松本来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但是曹操自从破了张超之后,志得意满,很多天都不去面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差点把他处死。
而刘备态度大不相同,甚至还派赵云,关云长于境外迎接,自己则在境内迎接,还哭哭啼啼的泪别长亭,牵马相送!
两种态度,两种结局,刘备用自己的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而曹操虽然为一代枭雄,有勇有谋,但是却因为有些心高气傲,逐渐耽误了自己的统一大计。
又如刘邦和项羽也是两个典型,论智谋,项羽的才能完全在刘邦之上,但是项羽最大的缺点就是因为优秀过于自傲。这也应了庄子的那句话: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能够颠覆一个人的原因不仅仅是他的缺点,反而是他的优点,因为太优秀,没想到却因优秀养成了自傲的习惯。
所以,最后项羽在乌江自刎,如果项羽将自己的姿态放低一点,能容忍一些,那么结局可能会完全不同。
愚笨的人有他不擅长的地方,聪明的人有他所不足的地方,就好像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他擅长的功能一样。
比如说镜子是用来照人的,但是不能用它来煮饭,在古代,毛色纯一的牛可以用来做宗庙祭祀,但是却不能用它来求雨。
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要把别人看得太低。
人这一生,有许多因素是冥冥中注定,我们主导不了,也谈不上改变的,但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修正自己的品性,由自己有良好的品行所塑造的结局,一定会让自身因此受益。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