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卡罗尔》:你以为的爱情其实是一场自我投射

2020-07-19新闻19

《卡罗尔》是美国著名独立导演托德·海恩斯的作品,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影片于2015年11月20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小说《盐的代价》改编,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讲述了一位19岁少女特瑞丝与高贵性感的中年女人卡罗尔之间的爱情故事。

年轻女子特芮丝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

主创们说,这是一部跨越了性别、年龄和阶级的爱情电影。

迷妹们说,这是一部大魔王撩完直女撩弯男的电影,耳朵会怀孕。

影片中凯特所饰的卡罗尔几乎满足了我对御姐的所有幻想,漂亮优雅、温柔多金、有思想会疼人,重要的是,她还分分钟向我们展示教科书级别的撩妹技能。光是性感的声线,听一句都害怕会怀孕。这样的卡罗尔,有谁能不被她吸引?对于单纯的特芮丝更是不可抵抗。

初次约会吃饭,特芮丝要服务生照着卡罗尔点的餐给自己也上一份。卡罗尔从头到脚展现的美,让特芮丝忍不住不断对她按下快门。每一张黑白的照片里,都透露着浓郁的情感。从购买圣诞树的母亲,喝咖啡的女性,到沉睡的侧脸。

用特芮丝的观点来说就是:卡罗尔好美、卡罗尔的声音好好听、卡罗尔碰的我浑身酥麻、卡罗尔的香水好香、跟卡罗尔在一起时我胃口很好。

因为你如此的美好,所以我爱上了你。因为我想成为你的样子,所以我爱上了你。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投射效应,爱情是对自己期望的投射。

一,什么是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因此,导致了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二,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

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他人;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

具体讲,投射效应有以下三种表现:

1)相同投射

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有的老师讲课时对某些知识点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应该不用多讲,但是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则未必。这种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

2)愿望投射

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结果他就把老师一般性的评语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3)情感投射

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三,面对投射效应该怎么办?

1,认清投射认同的四种模式

了解了投射效应,就会发现我们会无意识的陷入“投射性认同”的陷阱里。投射性认同是主体在幻想中将自体全部或部分地导入客体对象内部,以便予以危害、拥有或控制。在亲密关系中往往表现为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操控。具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依赖性投射认同

投射者在恋爱中通常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等行为,记住的往往是两人相处过程中不好的事情与感受,并将其焦虑投射给对方,暗示、诱导对方做出抛弃、不负责任的事情。

简单讲,就是“太作”。

被别人用依赖性投射认同的模式对待,一开始会感到自己充满了价值感,因为我们在被人崇拜和依赖。可是时间久了,会身不由己地感到疲惫,感到被压榨。实际上对方正是用这种方式来控制我们,如果我们长时间处于这种境地,直到有一天不堪重负,那么对方所投射出来的想法就成真了。

2)迎合性投射认同

迎合性投射认同分两种情况:1、主动迎合:你看我对你这么好,你必须回馈于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2、被动迎合:你爱我就该为我倾尽所有,否则就是不够爱我。

简单讲就是“渣男渣女”的相处方式。

被人用迎合性投射认同的方式对待,那种感觉大概正如陈奕迅所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3)情欲性投射认同

投射者通常是女性,“我这么漂亮这么有魅力,所以你必须对我好”是她们的心理动机,被投射对象会身不由己地感受到被性吸引和性冲动,但是如果真的着了道就会被对方用性的方式控制得死死的。

4)权力性投射认同

投射者通常对自己能力很自信,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若将他们的心理活动用旁白念出来,那就是:“我这么厉害,你凡事都得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被投射对象会身不由己地感到自己是无能的,我们也切实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了自己被贬低、被瞧不起。好像对方无所不能,是能搞定一切的,于是我们不得不屈服于对方的淫威之下。然而普通人并认识不到其中的心理动机,只会抱怨对方太强势,“控制欲”强。时间长了,被投射的男性会感觉自己“窝囊”,被投射的女性则会怀疑自我价值。

在平日的关系相处中,我们总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就会陷入“投射认同”怪圈,习惯性的去控制对方。所以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内心的清醒。因为任何长久的恋情都有一个秘诀,就是在不完美中发现美。

2,不要在关系中继续投射你的期待

被誉为“90后四小花旦”之一的郑爽总是话题不断,隔三差五就上热搜。郑爽出道以来,一直就是以率真的人设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郑爽也有了“爽妹子”的称呼。网友们对爽妹子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她如何又爆瘦了,她又失踪了好久,她精神状态不好等等,引得粉丝们怜香惜玉。

不过让广大观众们没想到的是,看起来瘦弱乖巧,清纯如邻家小妹的郑爽竟然在街头抽烟,吞云吐雾的姿势十分娴熟,特别像老烟民。

小仙女郑爽一直是粉丝心目中的乖乖女,因为她抽烟被拍,甚至爆粗口,她的女神形象彻底崩塌,底下的评论一片哗然,叫嚣着“原来你是这样的郑爽!”。有网友纷纷表示看不懂,有粉丝莫名惊诧“这真的是我们认识的小爽吗~”他们觉得她不再是好女孩。

其实,粉丝的心理,只是拒绝相信他们的偶像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上一个人,并不是因为我们喜欢她表现出来的样子。而是她表现出来的样子正好符合我们的心理预期罢了。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说过:“Tell me who you love, and I’ll tell you who you are. ”——告诉我你爱谁,我就能告诉你你是谁。

你要明白,你喜欢的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部美国电视剧《欲望城市》,在这部剧里,交际花萨曼莎把一个有体味、穿着品味极差的男人改造成她可以带得出门的体面男伴,因为她认为白马难找,“白驴”易寻,只要稍加改造也就成了白马王子。

她改变了他的外在,以为自己就此改变了对他的观感,更重要的是瞬间赢得身边的好友对他的好感。这样的想法就跟买房子一样:我们很难买到十全十美的好房子,总是:面对公园但装潢很丑、价格合理但采光很差、地段超好但车声超吵、有大的露台花园但风水不好……所以就找设计师化腐朽为神奇:要采光大窗就敲砖墙,要开阔空间就拆隔间、要隔音就装双层密闭窗……

但其实,如果你把对爱的期望量化成一只人见人爱的宠物或一栋梦想豪宅,那么你就只能在这样的美好样板模型中,过着不真实的假面生活。

我很喜欢《名望、财富与野心》一书中举的例子:“出于慈悲,你替蛇装上脚,因为你认为:可怜的蛇啊,没有脚它要怎么走路呢?这就好像一条蛇掉入了蜈蚣的手中,而蜈蚣对这条蛇有着无限的悲悯,它想:可怜的蛇我有一百条腿,而它一条也没有,它要怎么走路呢?它至少也要有几条腿吧。如果蜈蚣想动手术在蛇身上装几条腿,那么它会杀了那条蛇!蛇本来的样子是完全没问题的,它根本不需要腿。”

所以,说到底,这世界不需要拯救者,每个人唯一要负全责的就是自己。每个人只需把自己的身心安顿好,就天下太平!

所以你将自己的眼光标准投在对方身上,想要“拯救他”、“帮助他”、“提升他”,就成了对他最大的谋杀。

写在最后:

真正的男人内在是完整和完善的,他内在是充满力量与自信的,是有责任和担当的,是刚毅和果断的,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和力量。真正的女人内在也是完整和完善的,是包容的,是柔软而温暖的,是滋养的,是接纳的。理解每一个生命的愿望和渴望。

所以,我们要警惕“心理投射效应”。爱,首先从爱自己开始。因为水满自溢。没有一个生命能够为另一个生命负责。每一个生命只能为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所有对他人的期望都会变成失望。

每一棵树都是先利己的。它由根部吸收水分,供给枝叶花果养分,然后开花,芬芳所有经过的人。结满果实时,分享给所有经过的人。

在你没有充分给予自己之前,你无可给予他人。你未足够关照自己的感受之前,也无法关照别人的感受。没有爱好自己之前,也无法真正去爱别人。

#卡罗尔#爱情#效应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