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寿王被李隆基夺走杨玉环,父子二人冷战5年,结果属他最孝顺!

2020-07-19新闻15

儒家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对于既是臣下又是儿子的寿王来讲,李隆基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违逆的。所以当李隆基横刀夺爱,抢走杨玉环时,寿王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但是,表面顺从不代表内心服气,寿王心里是怎么想李隆基的呢?实际上,在所有儿子当中,李隆基最信任寿王,而寿王也是最孝顺的那个。

杨玉环没出现前,李隆基和寿王李瑁的关系简直羡煞旁人。因为母亲武惠妃受宠,寿王还是她和李隆基第一个存活下来的男孩儿,他们对他的期望很高。

寿王从小在李隆基最信任的大哥宁王府里长大。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李隆基册封李瑁为寿王,开元十五年(727年),李隆基加封8岁的寿王为都督事,因年幼特许他不用在殿前拜谢父皇,但他却请求跟从诸兄行事,且举手投足有板有眼,令李隆基倍加疼爱。

见儿子越发出息,武惠妃也开始有了私心,想让儿子登上太子之位。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武惠妃联合李林甫等人杀害了太子瑛等三个皇子,同年十二月,武惠妃也在良心的折磨下突然逝世。

太子之位缺失,李隆基也曾考虑立寿王瑁,但宫中为太子喊冤的人太多,李瑁又是第18子,年龄太小唯恐动乱,再加上寿王性情温顺,与李隆基刚毅豪迈的性格相差甚远,最终寿王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随着武惠妃的去世,寿王不仅仅失去的是太子之位,还有他的王妃杨玉环。自此,寿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倍加宠爱的皇子,变成了受尽冷落的王爷。

按常理讲,夺妻之恨再加上前途灰暗,寿王无疑是李隆基最大的“敌人”,尤其安史之乱时,如果寿王投敌叛变,想必也没有人对他过多谴责。但是寿王与李隆基的关系,出乎所有人意料。

1、册封寿王妃,李隆基与寿王结束5年父子“冷战”

杨玉环离开寿王5年后,寿王一直没有纳妃。贵为皇子,寿王瑁从来不缺女人,按惯例他早已妃妾成群,但至今他仍独自一人,这说明李隆基对寿王一直心存警惕。于公,寿王有夺太子之心,虽然这多是武惠妃之意,但毕竟威胁到皇权,李隆基当然高度警惕;于私,李隆基抢走了杨玉环,对他心存芥蒂。

李隆基把杨玉环宠上了天,寿王看在眼里,但他却丝毫没有反应。在高高在上的父皇面前,他显得卑微而渺小。恰巧此时,养父宁王去世,更是把寿王打入了谷底。他向李隆基上奏,请求按照丧父的规定、如其亲生儿子一般为宁王服丧,李隆基照准了,从此寿王远离酒宴歌舞欢乐。

寿王的忠厚孝心和平淡反应,让李隆基颇感欣慰。李隆基也是性情中人,这几年寿王一直恪守本分,让李隆基打消了疑虑,不禁可怜起自己的儿子。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初六,李隆基再次册封寿王妃,而妃子出自显赫家族韦氏。这是父子二人冰释前嫌的结点,随后十天,李隆基才正式册封“杨太真”为“杨贵妃”。

2、马嵬驿兵变,李隆基对寿王颇为重用

安禄山叛乱后,李隆基仓皇奔往蜀地避难,寿王紧随父皇身边。不久发生了马嵬兵变,杨国忠死在乱刀之下,而杨玉环也被逼自缢于佛前。李隆基为了安慰士兵,特意召唤寿王瑁前去,为其赐药敷疮,此后李隆基对寿王更为重用和依靠,让他频频代表自己处理核心事务,而寿王也不负期望完成重托。

3、太子与寿王相比,李隆基更信任后者

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巧施伎俩,假意被百姓阻隔,不能与李隆基同行。于是李亨跑去灵武当了皇帝,而李隆基则向南赴四川。李隆基怎么能看不穿李亨的心思,但为了国家大计,只能顺从李亨。李隆基派高力士和寿王向太子传旨,勉励太子不要有所顾忌,还让寿王把太子妃送回太子身边,同时调拨两千多禁军随从太子。

李隆基并非不知太子下套,但大敌当前,李隆基干脆利落的一番安排,彰显了他以江山社稷为重的气度和胸怀。但尽管这样,也掩饰不住李隆基在众叛亲离、痛失贵妃后,心灰意冷的心情和试探太子的动机。

相比之下,寿王给李隆基的感觉却是很舒心。李隆基任命寿王取代陈玄礼统领六军,这项任命,打破了皇子亲王不许统领御林军的皇规,在太子分道扬镳的困境里,李陵及大胆任用寿王,足见他对寿王的倚重和信任。

种种迹象表明,李隆基与寿王的父子情并没有因杨玉环而产生隔阂。相反,他们的情感比谁都坚固。或许,这得益于寿王历来不喜争斗的性格,也或许,他对杨玉环,也没有那么多的爱吧。寿王后来有两个儿子在天宝中被封为王,伓为济阳郡王,偡为广阳郡王,他们都是他后来妃子所生。大历十年(775年),寿王卒,终年五十六岁。

#隋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