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孔子倡导礼仪信了你的

2020-08-12知识10

《我所欲也》中的名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孔子的内涵。 内涵:1、“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 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 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 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 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 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 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3。人人倡导学孔子,学礼仪,但是现实中的他们那么那么的虚伪,看到的全是名利 有些人是把孔子放在心里,一言一行,身体力行,是真正的大儒.有些人是把孔子放在嘴上,有时用来标榜自己博取名利,有时用来打击报复别人,甚至故意曲解孔子的本意来为利益阶层服务,这种人是十足的罪人.孔子没有错,这两种人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你只要确定自己要加入哪一边就是了,先贤说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关于礼有什么主张?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化”、“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实上,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