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朝差点出了第二个武则天

2020-07-19新闻13

综观刘娥的一生,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大家——刘娥这个女人,到底想不想学武则天,来一个黄袍加身、登基称帝呢?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家普遍的共识是——这个女人想,且不是一般的想。否则,在垂帘听政期间,刘娥也不会用那两个“年号”。

所谓年号,其实就是这个国家的“店铺名称”。对于皇帝而言,一个好的店铺名称,有助于自己的店铺正常经营。因此,在选择年号时,皇帝一定是小心谨慎、力求完美的。

宋朝刚刚建立时,太祖赵匡胤渴望国家繁荣昌盛,所以第一个年号叫“建隆”,意欲建立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希望大家不要造反,所以他的第一个年号叫“太平兴国”。宋真宗继位时,国家内忧外患,故取名“咸平”,希望天下太平。

当然了,虽然年号寄予着皇帝的期望,但很多时候都不准。比如宋真宗的“天禧”年号,本是希望“天降喜事”,结果啥喜事也没有,老天爷反而给了他一堆蝗虫、“帽妖”……

那么,刘娥垂帘听政时,她用的是什么年号呢?

史料记载,刘娥垂帘听政时,一共用过两个年号,分别叫:天圣、明道。正是这两个年号,暴露了刘娥的“野心”。

咱们前面讲过,所谓“天圣”,就是“二人圣”。刘娥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天下,如今的天下,是太后和皇帝共同治理的。

所谓“明道”,就是“日月之道”。刘娥告诉天下,皇帝为日,太后为月,日月共明,阴阳协调,才能普照天下。

后来,刘娥的这种年号思想,被后世的慈禧太后所偷学。在给儿子选年号时,慈禧太后选的年号,就叫“同治”。

既然刘娥想当皇帝,那么刘娥也清楚地知道——若想当皇帝,必须让底下的人跟自己一条心。因此,驱逐跟自己政见不合的王曾,就成为必须要干的事情了。

王曾这个人,比丁谓,诡计不足;比王旦,欠缺稳健;比王钦若,智慧不够。但是,他却是一个有底线、绝不妥协的官员。仅凭这一点,王曾比上述这些人都要强。

这些年,虽然王曾跟刘娥的关系不错,但只要涉及大是大非,王曾就毫不犹豫地站在宋仁宗一边,跟刘娥对着干。这令他成为刘娥的心腹之患。

加上“那个人”病逝,王曾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友,让刘娥敢于更轻易地对王曾下手。

这个让刘娥无比忌惮的人,就是以“直言进谏、忠诚正直”著称的,大宋的御史中丞,人送绰号“鱼头宰相”的鲁宗道。

鲁宗道(966—1029年),字贯之,亳州人,北宋著名谏臣。

纵观二十四史,大臣可以靠一场胜利的战争、靠一项爱民的政绩、靠一篇精美的文章,甚至可以靠一句恰到好处的马屁(比如和珅),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但是,没有一个大臣“靠”的东西,比鲁宗道的更邪乎。

鲁宗道依靠的东西是——一顿酒。

这是怎么回事呢?

史料记载,鲁宗道进入朝廷后,因为没有后台和门路,一直默默无闻,当年的“同学们”都发家致富了,他还是一个小小的侍从官。

很多人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宋朝的官员工资不菲、待遇颇高。其实,宋朝的官员两极化极其明显。位高权重的人,工资高得惊人,富得流油;官小人微的人,工资则少得可怜,难以养家糊口。

因为官卑职小,鲁宗道每月领不到几个钱,只能在远离皇宫的偏僻地方勉强度日。

当时,鲁宗道家旁边有一条街,街里有一个叫“仁和酒家”的酒馆,酒香醇厚,价格还公道。

在休息之余,鲁宗道会来这里小酌几杯,缓解一下压力。当时宋朝明文规定,不许官员在公众场合饮酒,因而在喝酒时,鲁宗道都会换一身便装,选择一个隐蔽的角落。这么多年了,他一直没有被发现。

天禧元年(1017 年)的一天,皇帝要修改一篇文章,急召鲁宗道进宫。传旨太监来到鲁家后,没有见到鲁宗道。鲁家的人不敢声张,就让太监在家里等等,他们则去“仁和酒家”找鲁宗道。

很快,家人找到了鲁宗道,把他接回了鲁府。看见鲁宗道后,传旨太监立刻宣读了圣旨,与他一起回宫。

在回宫途中,太监闻到鲁宗道身上的酒味,满脸不悦,道:“大人刚才干什么去了?一身酒味,皇帝若怪罪大人,如何是好?如今大人因喝酒晚到,皇帝必问之,还请大人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告知我,我来帮你圆谎。”

太监本是一番好意,不料,鲁宗道回答道:“若皇帝怪罪,我便如实回答,刚才在酒馆喝酒便是。”

太监皱着眉头,道:“这样……不好吧。如此不注重礼仪,恐怕皇帝会怪罪大人。”

鲁宗道继续回答:“怎么会呢?喝酒乃人之常情。我实话实说,何罪之有?若是隐瞒事实,才是犯了欺君之罪。”

听完这些话后,太监不再言语了,心想:“这人有毛病吧。大家在皇帝面前,都要表现出最佳的一面,以争取留下一个好印象。但这个鲁宗道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样有什么好处呢?难怪他四十多岁了,还是一个小小的侍从官……”

一路无语,来到皇宫后,宋真宗果然问起鲁宗道迟到一事。对于这个问题,太监只得如实禀告:“鲁宗道在酒馆喝酒,所以迟到。”

宋真宗勃然大怒,痛骂道:“你一个朝廷命官,怎能去酒馆喝酒?你不知道这是违法吗?”

鲁宗道回答:“臣知道官员不能在酒馆饮酒,但臣家中贫穷,连一套完整的酒具都没有,只能去酒馆喝酒。而且,臣去喝酒时,已经换了一身便装,并未穿官服前往。那里的人也不认识臣。臣想,应该不会损坏官家体统。”

鲁宗道的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之所以去酒馆喝酒,是因为臣清廉,而且,臣一直穿着便服而去……”

宋真宗被鲁宗道这种忠厚朴实的性格感动了,在他的心中,只有像鲁宗道这样实话实说、踏实老实的人,才是宋朝合格的官员!

于是,宋真宗没有怪罪鲁宗道喝酒误事,反而提拔他为“右正言谏章”,对其委以重任。

就这样,通过在酒馆喝酒一事,鲁宗道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开始飞黄腾达了。鱼头宰相

因为在酒馆喝酒,鲁宗道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提拔为右正言谏章。这个官职负责纠察百官,可以对皇帝直言进谏。

刚开始的时候,宋真宗很欣赏鲁宗道,对他提出的意见也能够虚心接受,但时间长了,就有点儿受不了,开始厌烦这个人了。

因为,鲁宗道不知道什么叫“见好就收”。

宋真宗采纳他一条意见,他就再写十条;宋真宗采纳他十条,他就再写一百条;宋真宗采纳他一百条,他就……面对这么一个不知道适可而止的人,试问谁能受得了?

而且,跟其他直言进谏的大臣一样,鲁宗道也保持着光荣的传统——骂人。

在他的眼中,皇帝乃天下的表率,一举一动都要严格要求,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只要皇帝一犯错,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错,鲁宗道都会上书指正,一本接着一本,直到皇帝改正为止。

因为鲁宗道的这些“壮举”,皇帝算是被烦透了!每一次朝会,看着下面这位滔滔不绝、唾沫横飞、对自己指手画脚、咄咄逼人的“爷”,宋真宗就想罢免了鲁宗道。

难能可贵的是,在自知之明这一点上,鲁宗道比寇准强。发现皇帝不喜欢自己后,鲁宗道主动上交了一份辞呈。

史料记载,鲁宗道上疏的奏折大意为:“如今,陛下不听我的建议了,认为我是一个博取纳谏虚名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尸位素餐的闲人,我请求辞职,以保清白。”

本来,宋真宗是打算罢免鲁宗道的,但看完奏折后,好好想了想,虽然鲁宗道很烦,但他从不阿附权贵,一心为国,永远为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着想。这么一个赤胆忠心的大臣,怎么能够轻易罢免呢?

想明白这些后,宋真宗对鲁宗道安慰了一番,在挽留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还特意书写了“鲁直”两个大字,贴在了金銮宝殿的墙上,以提醒自己不忘鲁宗道的正直和忠心。

后来,宋真宗病危时,还不忘告诉刘娥,要重用鲁宗道,让他成为托孤之臣。

当然,皇帝在弥留之际还重用鲁宗道的原因,除了他正直忠心、值得托付外,更重要的是要把他留下来,好制约群臣、制约刘娥!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病逝,刘娥“登基”,按照先帝的遗训,刘娥提拔了鲁宗道,加封他左谕德、直龙图阁等官职,提拔其成为副宰相。

刘娥的这个任命,让朝廷再无消停之日。

因为朝廷议事时,鲁宗道不给任何人面子。只要他认为有“瑕疵”,或者是还有什么隐藏,就会拼命反对,非把事情弄一个“真相大白”。

刘娥垂帘听政时,曹利用位列百官之首,他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史称“人人侧目不敢言”。然而,曹利用每次看见鲁宗道,都会乖乖地走开,唯恐招惹了他。

单凭此事,百官对鲁宗道的畏惧程度可想而知。后来,大家送给鲁宗道一个“雅号”——鱼头宰相。

这个雅号的原因有二:第一,“鲁”字上面有一个“鱼”,与鲁宗道的姓氏吻合;第二,鲁宗道的性格、言论硬得跟鱼头一样,煮不熟、嚼不烂。

其实,在正史中,鲁宗道之所以被万民敬仰,成为群臣的榜样,还被赠予“鱼头宰相”的头衔,是因为他干了很多打压刘娥势力的事情,维护了正统的皇权。

#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