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何我们习惯带着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呢?又该采取什么对策

2020-07-19新闻14

当我们追求积极关注别人的时候,其实是表达“我希望更好与别人打交道”“我希望心情更平静”“我希望生活更美好”。

这是一种积极美好的向往,做到并不容易,或者说“会的不难,难的不会”。

因为,我们实在太容易做到“消极关注”别人了,这就是常常表现出来的自以为是、指责批评、发脾气、大声反驳、恼羞成怒。

这种消极关注,其实是消极情绪的表达,是压抑或者说发泄情绪的表现,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举例说明。

有人分享一个故事,工作中忍不住又与人争论一次,而且显得恼羞成怒,激动万分,过后感觉失态且观感不良。

具体是这样的,因为对于工作事项如何做有分歧,且认为对方做法有故意偏颇成分,不合常规,心有意见,才会愤愤不平。

于是,讨论问题时候,直接发泄情绪,变作声讨性质。

这类应对失控并不少见,自己也常常犯这个毛病,就是通常说的带着情绪与人相处。

与人相处有这3种模式:非暴力沟通表达情绪,暴力沟通发泄情绪,暴力沟通失控言行。可以简单理解对应为:平静心情交往、愤怒心情交往、打骂心情交往。

为何习惯带着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呢?

消极关注常见的是第二种,用暴力沟通发泄情绪,即用愤怒心情与人交往。

反思这些暴力沟通事例,有个有意思现象,那就是暴力沟通对象的选择性!

有个同行分享过自己困惑的心理问题,为何自己工作生活中喜欢轻视对方而搞糟关系?

咨询师提出问题,“是否对所有人都如此呢?”

求助者坦诚不是,“对于上级领导与权威不会,以及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生人也不会”。

难道就是因为“熟不讲理”吗?!

是,也不是。

说是,因为自己很熟悉,有安全感,搞砸了关系也无关紧要,自己有把握掌控局面,比如常见的呵斥孩子与下属,即便批评错了又能如何!

说不是,因为面对熟悉的上级时,一定不会发泄情绪,甚至对于权威的家人亲人也不会,完全可以保持容忍,熟人还是分作三六九等!

这不得不从人性根源说起。

所有怒对的背后,都是“看人下菜碟”。

当我们说消极关注别人时候,其实暗含的假设是,“这个人言行不值得我尊重”“这个人讨厌的很,我不会有他身上的臭毛病”“这个人人品糟糕,无可救药”。

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就是上面求助者形象概括的“轻视”!

因为轻视别人,才会忍不住发泄情绪,表达愤怒,倾泄不满,出现暴力沟通模式。

因为重视别人,才会忍住情绪,平静表达情绪,使用非暴力沟通模式。

对策如何办?

遵从人性规律,试着找出合适方式。

人性就是这样,轻视或者重视,不是源自这个人品质如何,喜欢程度如何,而是他相对于我们自己的位置、权威、层级!

社会价值排序,金字塔结构,阶层划分等等,都是如此,都会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表达模式。

说句难听的话,作为普通人,都会“狗眼看人低”,“看人下菜碟”。

为此,解决之道就是逆人性为之:尽可能一视同仁,平等待人。

佛学有个“五眼”说法,借用心理学说法,可以解释如下。

一是肉眼,就是看事物表面,感觉器官直接反映,花草树木人云亦云。比如看到楼房就是楼房,听到故事就是真实的。

二是天眼,可以见到事物内在,这时候成为某个领域专家。如看到大楼一般人知道高度层数,我们作为工程师知道结构如何,只有结构工程师才知道结构配筋型号、商混标号等。

三是慧眼,可以用脑思考,找到事物规律,也就是因果关系,叫做本质。如风吹草动,隔着话语就能解决问题,由人家言行知道内在心理。

四是法眼,转向内心感受,意味着众生平等,把一切人看作与自己无二,自己也与人无二,别人犯的错都是自己会犯的。

五是佛眼,就是大慈大悲,可以视为觉悟者,极少人可以达到,用个比喻就是走心者吧。

除此之外,还是回味著名心理学家许又新教授的教诲: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健康甚至病态的某些部分或侧面。所以我们跟病人,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

换用更通俗的说法: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健康甚至病态的某些部分或侧面。所以我们跟别人,无论身份、位置、角色如何,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

#人生哲理#情绪#发泄情绪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