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梵语的佛经,反复念有什么用么?自己都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学佛应以四圣谛和十二缘起法入门,这是佛教的理论基石。很多人学习佛教,佛了十多年,除了几个佛的名字,什么都不懂。问他什么是五禅支,什么是五蕴,什么是十二缘起的根本,什么又是三毒,就一无所知了。这样没有正见的念啊念,有什么用?树立正见相当重要,因为佛教不是锻炼嘴巴的宗教,而是对治心的宗教。必须要去深入义理,才可以解佛深意。那么,根据北传,《心经》就是很好的一部教材,十分值得去学习。如果希望深入,则应去学习《金刚经》,在《心经》的基础上学习《金刚经》是十分有裨益的。之后,便可以进入《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盘经》等篇幅巨大的经典的学习了。当然,要学习这些经典最好还是能够得到有批注的书籍,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尽量少的错解经意。
为什么佛经里有大量梵文音译? 以玄2113奘所译《心经》为例,全文共260字,5261其中梵音就有63字,为何4102不用意译?因为玄奘在翻1653译佛经时有“五不译、按梵音”的原则:一是“秘密故”,如经末的咒语。二是“多义故”,即避免产生歧义。三是“此无故”,本地语言中无对应的词语。四是“顺古故”,即按照过去已有的音译,如经中的“菩提萨埵”或“菩萨”等。五是“生善故”,例如音译“般若”表示尊重,如果意译为“智慧”就显得浅陋了。因为正确、真实、清静和普遍性的“般若”与不正确、虚妄、染污不净和非普遍性的“聪明才智”,即通常所说的“智慧”,是大不相同的。现在把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般若波罗密多”音义试释如下:“般若”。梵音prajn?汉音bo re,现在有些人误读成bo ruo。“波罗蜜多”。梵音paramita。简称“波罗密”。意思是“渡到彼岸”,所以又译为“度”。但为什么还要用音译呢?我认为“渡到彼岸”只是表面功德和现象,还应该具有“有成就”和“得圆满”等内在含义。
佛经中的梵语是印地语吗 梵语和印地语是有区别的,资料整理胪列如下:一、梵语:古印度语言,口语用的。是世袭的,通过史诗和仪典口耳相传。世俗化以后,才从口语变成文字,但现在已没有太多人能使用了。二、梵文:将梵语写成文字的,是字母的符号,用来表示发音。将口语变成文字时,梵语才等于梵文。书写方式包括悉昙体、兰札体、天城体等。保存下来最早的型态之一,是写在贝叶上的经文,又称贝叶经。三、印地语:是梵语演变来的,用天城体书写。随着印度被不同国家统治,它也吸收了大量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英语,是现代印度最通行的语言。但像了解现代汉语不一定能读古代典籍一样,印地语对于梵语,可以表音,但不一定能表意。四、梵语到印地语的简要演化过程:Vedic Sanskrit(吠陀梵语)-Classical Sanskrit(古典梵语)-Prakrit,Pali(俗语,巴利语)-Apabhransh(阿布普郎舍语)-各种方言-Hindi(印地语)(转引自沈沙沙,“印地语和梵语是什么关系”,梵语博士在读)小结:佛经中的梵语,已不是现代印地语所能包括的范围了。因而学者要研究佛经时,不少人走到同时同时研究梵语的路。供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