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最新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优质课视频

2020-08-11知识19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专家名师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3626535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三、教学准备:1、自制课件。2、学生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3、FLASH:(1)环境因素对鼠妇生存的影响;(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4、视频文件:(1)水对动物生活的影响;(2)草原大迁徙;(3)秋海棠适应阴暗的环境;(4)蚯蚓;(5)地星对环境的适应;(6)保护色;(7)螳螂的拟态;(8)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引言]:有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它|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生态因素定义。探究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如何上初中生物复习优质课生态系统 (一)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2.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二).教学难点 1.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教材分析“生态系统”是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传统的学科体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时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专家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举例说明阳光、空气、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2.尝试科学家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3.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3.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及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回顾: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包括什么?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水、温度、阳光、土壤、空气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竞争、捕食、合作、寄生、互利共生等|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比如:我们翻动砖头时会发现鼠妇到处走,跟鼠妇一样的还有黄粉虫,俗名又叫面包虫。(看投影)|二、探究实验:光对面包虫的影响|1、直接以面包虫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2、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3、通过引导,让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课后总结 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引自、其它自然科学书籍和资料

#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稳定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