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桓大司马
游牧民族为什么会从匈奴这样的原始草原帝国进化为精致的辽夏金元?中亚的商业民族粟特人在这里面起了关键作用。粟特人因为在中古后期自身消亡,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粟特人及接过其接力棒的回鹘人对欧亚大陆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大家要是喜欢请多多转发,反响不错的话还会有下文。
森安孝夫的《丝绸之路与唐帝国》一书,旨在揭示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和游牧民对隋唐帝国的影响,虽然作为内亚史家,对汉文化和儒学偶有评价过苛之处,但从中原之外的角度找出了游牧帝国的进化之路,仍不失为一本好书。大司马将会结合自身所学对该书内容进行讲解,大家要是喜欢的话请多多转发,大司马会继续写后面几本。
大草原流行的地中海字母
1
首先要说一个大家没有太留心的点,从中亚、蒙古高原到我国东三省的少数民族,所用的字母都是来自东地中海的闪米特系文字的字母,东亚与地中海的联系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大。
上古时代,从阿拉伯到叙利亚的民族所操的语言被称为闪米特语,从埃及往西的北非民族所操的语言被称为含米特语,二者合称“闪-含语系”。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是5000多年前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虽然并非闪米特人创造的,但是很快就被北部操闪米特语的阿卡德人取代,而操含米特语的古埃及人则建立了紧随苏美尔之后的埃及文明。可以说“闪-含”语系的地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区,故而对其他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前13世纪末,随着西地中海和希腊北部的“海上民族”的入侵,古典世界陷入毁灭,叙利亚的迦南人迫于周边民族的军事压力,开始转变为从事海贸的商业民族,亦即赫赫有名的腓尼基人(日后的迦太基也不过是腓尼基的分基地)。腓尼基人通过经商与地中海沿岸的诸多部族交流,大大的提升了自身的文明高度,创造了腓尼基字母,这是今日各种字母文字之祖。
海上民族摧毁古典世界
虽然在腓尼基字母之前,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埃及僧侣为图方便而创造的“圣书体”都已经从象形文字向表音文字转化,但完全的表音字母还是从腓尼基字母开始。腓尼基字母根据读音来拼写语言的方式很快风靡欧亚大陆,向西催生了希腊字母以及日后欧洲的各种字母文字,向东则分裂出阿拉米字母,被犹太人等叙利亚居民使用。
波斯帝国征服东地中海后,因为本身文化较为落后,定阿拉米语为帝国西部的国家通用语言。随后阿拉米语流布到波斯帝国的各个角落,包括其东境的粟特人那里。
粟特人,居住在今日的中亚,即中国史书中的昭武九姓,是在中古时代从东亚到西亚掀起滔天风暴的民族。他们像日本人用汉字草书拼写日文那样,用阿拉米字母的草书拼写粟特语。
粟特人掌控突厥的商业和外交后,又影响了突厥系的回鹘人,回鹘字母就是据粟特字母来创制的。成吉思汗消灭乃蛮部的太阳汗后,委托太阳汗的师傅回鹘人塔塔统阿创制蒙古文字,塔塔统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最早也最流行的蒙古文字。
虽然忽必烈即位后想要推行八思巴文作为拼写帝国境内所有文字的表音字母,但其实使用起来并不很方便,属于强推的政治工程,所以明初当蒙古人退回草原后就重新使用回鹘式的蒙古文字,直到外蒙被苏俄强行改成西里尔字母为止,而内蒙则依然使用回鹘式蒙古文。
明末,西蒙古的卫拉特诸部为了让文字跟自己的方言跟契合,在回鹘式蒙古文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创制了托忒文,依然用的回鹘字母,而满清也利用回鹘式蒙古文字来创立满文。可以说到了明末清初,中国北部从西向东,卫拉特蒙古、漠南漠北蒙古、满清使用的字母都是从地中海畔的阿拉米字母辗转变化而成。
粟特文与满文对比
均使用阿拉米字母的草书
而将阿拉米字母传到东方的粟特人,当然是东西方交流上一个难以避开的民族。
内陆版的希腊人
2
粟特人,主要分布在中亚的“两河”——阿姆河与锡尓河之间,这片地区在希腊语里也称为“索格底亚那”,属高加索人种,也就是跟波斯人类似的高鼻深目的那种,而今天的中亚则早已经过蒙古人和突厥人的混血,高鼻深目没那么明显了。
阿姆河与锡尓河之间的地貌是大片的沙漠和星星点点的绿洲,粟特人最初就是以绿洲农业为生。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中亚以后,希腊人对商业的热衷可能促使粟特人开了窍,公元之后,粟特人开始大量从商。
索格底亚那的区位是欧亚大陆的正中央,西南可以走波斯到东地中海,西北可以走钦察草原到东欧,东南可以走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到印度,正东可以穿过帕米尔高原的山口到中国,东北则可以从今哈萨克斯坦的七河流域到达蒙古高原的游牧政权处,所以特别适合经商,于是粟特人的商业开始在这些地区蓬勃发展。
同是商业民族,粟特人又不像腓尼基人,而更像希腊人。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里面谈到,叙利亚的腓尼基人因为被亚述、波斯等大帝国统治过,身段比较柔软灵活,往西地中海开拓的时候觉得海疆很大,与人冲突时不倾向于交战,会比较轻易的放弃自己经营的据点,到更远处开分基地,而希腊人没有被大帝国统治,相对质朴武勇,倾向于寸土不让。
粟特人也如希腊人一般好战,许多商人本身就是武装商人,有一种说法认为粟特人在内陆亚洲不算能打,都能掀起安史之乱完虐唐朝所以唐朝很弱鸡,此说不妥,粟特人本身是很能打的。
粟特人在索格底亚那主要有九个城邦,中国史书中统称为昭武九姓,分别是康国、安国、曹国、史国(分大史、小史两国)、米国、何国、火寻国、戊地国,总体上以统治今撒马尔罕的康国为盟主。其国人到中国后以国为姓,我可以列几个粟特人给大家看看他们的能量:石勒、石虎、和士开、安兴贵、曹仲达、安禄山、史思明。
中亚两河之间的索格底亚那
及昭武九姓示意图
粟特人的国家因为商业的发达早已进入契约社会,国王的权力不算大,更多的是一个法律监督者的角色。粟特人信奉祆教、佛教,后来还加上摩尼教,他们经商时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一个家族的成员遍布各个贸易点,共享各地的情报,在广大区域内形成由粟特人垄断的情报网。
因为粟特人商业信誉良好,其他民族的人做生意也会请粟特人做保,粟特人为了自己的商业口碑也会下力气监督双方落实。因为粟特人拥有强大的情报网,游牧政权也热衷于从粟特人这里获取情报,他们还会任命粟特人理财和作为外交使者,完成外交使命。粟特人在各种政权间游走,见多识广,有些游牧政权还会任命粟特人理政,粟特人的能打又让他们成为各政权的佣兵。
总之粟特人就像城邦时代的希腊人一样,在周边各国充当外交官、财政官、顾问、佣兵等多种角色。
十六国早期,建立后赵的石勒就很可能是石国粟特人,不过他们家在匈奴统治西域时期加入了匈奴,后来又随着南匈奴降汉,居住在上党郡之武乡县(今山西榆社),除了高鼻深目、信奉祆教之外,也遗传了粟特人的商业传统,曾经到洛阳经商。
鲜卑崛起的时代,粟特人已经开始影响游牧政权的政治外交。阿伏至罗在阿尔泰山建立的高车国就曾派号称“越者”的粟特人出使北魏;粟特人虞弘在鲜卑系的柔然当到高官,也曾替柔然出使北魏;北魏曾经命粟特人安吐根出使柔然,此人就此投靠柔然,然后在柔然可汗阿那瑰派他出使北魏之机,又暗中投靠高欢,向高欢透露柔然入侵的计划,还左右了柔然的外交政策, 促成柔然与高欢的同盟。可以说当时整个北中国都认粟特人。
虞弘墓石椁
充满内亚的祆教风情
随着柔然被新兴的突厥人消灭,粟特人又为突厥人效力。突厥可汗深知粟特人之能,为了控制粟特人,通过跟昭武九姓联姻的方式控制粟特各城邦的政治。突厥汗国任用粟特人理财和当外交官,粟特人在外交上促成萨珊波斯跟突厥人联手消灭中亚强悍的嚈哒汗国,在突厥与波斯产生冲突后,又促成东罗马帝国与突厥人联手打击波斯。到了东突厥颉利可汗时代,还任用粟特人主政,不过激起了突厥人的反感,是东突厥灭亡的重要原因。
整个南北朝,粟特人大批迁居凉州,凉州出现许多粟特人自治社区,而且颇有军事能量。隋末李渊起兵奇袭长安后,陇右的薛举和河西的李轨成为关中的后顾之忧,牵制唐朝东进,此时粟特人社区纷纷投靠唐朝,原州的粟特人史素岩降唐,与唐军夹击薛举;凉州的粟特人安兴贵、安修仁更是号召粟特商人起兵,直接绑了李轨交给唐朝,能量相当大。安兴贵、安修仁的后裔安重璋、安太玄都是中唐名将,在安史之乱后中原对胡人的反感之中分别改名李抱玉、李抱真,对这两个名字大家应该更有印象。
在唐代相当长的时间内粟特人都享有特权,人头税比汉民交得低得多,甚至有时免交;在中国犯法也由粟特人的萨宝社团按粟特法律处理,而汉民则要按严酷得多的唐律处理;粟特人还有商业特权,在公元743年唐玄宗严厉颁布禁令之前,唐朝虽然规定粟特人不得在内地私自经商,来中土经商的就自动入籍且跟汉人一个待遇不准出国,但统治阶层为了取得内亚宝货,一直持默许的态度,汉人则绝对禁止出国境,只准在边境贸易点定期由唐朝官员监督贸易。
给予胡人胜过汉人的特权,并结合唐朝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诸多北族在草原地带激战来看,森安先生认为唐朝皇帝虽然有所汉化,但内心仍自居为北族更多,正因为自视为北族的一员,对北族文化和北族模式才发自内心的喜爱。
唐代文化因此自然深受粟特人影响,唐人所说的“胡”一般指粟特人。粟特人的胡部新声等音乐,胡腾舞、胡旋舞等乐舞,各种粟特美食以及他们贩卖的胡姬,在中原都大受欢迎。
草原帝国的进化
3
然而,若仅仅到此为止,粟特人的字母还不至于风靡整个草原。《丝绸之路与唐帝国》一书的卓见在于勾勒出一条草原帝国的进化之路,在粟特人的影响下,草原帝国终于进化成能够稳固统治农业民族的“征服王朝”(森安孝夫语)。
在粟特人兴起之前,虽然从石器时代中国与西域之间就有商路和田玉之路,西汉又通过“凿空”催生了丝绸之路,但与粟特人的商业网络比还相当不发达。此时的草原帝国匈奴人的势力范围也只能笼罩到西域,到不了索格底亚那,所以匈奴人可运用的经济资源与后世无法相比,其帝国也相当脆弱。
粟特人的商业网络兴起之后中亚格局大变,统治中亚和西域的西突厥汗国利用粟特人获取了巨大的政治商业利益。不过他们与粟特人的磨合时间太短,与汉人这样纯粹的农耕民族接触也不足,很快就轰然倒塌了。
第一个实验“征服王朝”的,并不是契丹人的辽国,而是安禄山。这一点大家可以结合仇鹿鸣大神的新作《长安与河北之间》来看,能够看得更加清晰。
蒙古帝国的先导者
灵魂舞者安禄山
安禄山能够起兵造反,与粟特人帮他敛财有很大关系。唐太宗平定东突厥汗国后设立的“六州胡”其实以突厥境内的粟特人为主,因为唐朝对他们使用过度,这些人心怀不满,时叛时服,后来都聚集到安禄山旗下,此外安禄山还想方设法统合了突厥系的同罗等部族。
但与此同时,安禄山也招揽了高尚、严庄等大量不得志的汉人知识分子,这些人利用谶纬之术为安禄山营造“五星会聚”(象征鼎革)的政治宣传,争取中原汉人之心。而唐朝官员投降安史军的也非常之多,当时的主流看法是将安禄山起兵视为又一次改朝换代,中下层知识分子并不视安禄山为叛军,毕竟唐朝已经被武则天灭过一次了,后来唐朝想要严惩降官遭到中央官员的极力抵制,可见当时人不以投降安禄山为多大罪过。以上这些在《长安与河北之间》一书里都说得很清楚,有疑问的可以自行查阅。
有人看到这里,估计会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来对粟特人的行为进行简单的概括。在此大司马说明一下,粟特人等北族之所以要支持安禄山,是因为大唐朝廷的封建成分在逐渐减少,秦的成分在逐渐增多。在封建国家,君主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是清晰的,而且君主对封臣必须赏罚分明,而当大唐变得更秦以后,对游牧民往往出现过度使用和赏罚不明,甚至对部族首领任意杀害的情况,这是汉人能忍而游牧民不能忍的。
而恰好游牧民又有武力,游牧民的盟友绿洲民粟特人还有财力,结合起来就能掀起滔天巨浪。试想如果唐朝不阉割汉人的武力,不严厉管控汉人的商业,那么汉人就跟游牧民+绿洲民一样强甚至更强,不至于在其进攻面前陷入苦战了。所以安史之乱,粟特人的造反,唐朝的政治混乱要背很大的锅,汉地被蹂躏,则唐朝的管制政策要背全部的锅。
总之,安禄山建立的“燕国”,就是“征服王朝”的第一次实验。游牧民的武力和粟特人的财力结合以后,可用的招数比单纯的武力劫掠要丰富得多,用这些丰富的招数来建立对农耕民族的稳定统治,就形成了所谓的“征服王朝”。
当然,安禄山的残暴和短视,以及内部的矛盾导致安史叛军最终失败。第一次实验失败了,第二次实验由回鹘人来做。
粟特人被突厥间接统治的时期,以及与突厥人产生了融合,出现了粟特系突厥人,安禄山、哥舒翰其实都是这种“父胡母突厥”、“父突厥母胡”的粟特系突厥人。后突厥汗国被唐朝消灭后,突厥系的回鹘称霸漠北,因为与粟特人的融合,回鹘牟羽可汗以粟特人信奉的摩尼教为国教。
回鹘汗国长期统治西起伊犁、东到大兴安岭的广大草原,其统治方式对东部的契丹、奚,南部的沙陀、党项,西部的葛逻禄都产生影响,较为胡化的河北藩镇治下的汉人对回鹘那一套也不陌生。唐武宗时,回鹘汗国因天灾引发政治危机,被唐朝和黠戛斯联手打垮,余部西迁到凉州以西,从东向西形成甘州回鹘、高昌回鹘、葱岭西回鹘三个政权。而这类政权最先出现在大草原的东面,然后从东向西扩散,在欧亚大陆催生起一系列“征服王朝”。
最东边的契丹在熟悉“征服王朝”体制的河北汉人的帮助下建立了辽国;沙陀用“征服王朝”的体制建立了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赵宋虽是汉人建立,但也是依赖这种体制;党项建立了西夏;高昌回鹘一贯的采用“征服王朝”体制;葛逻禄与葱岭西回鹘融合后建立了喀喇汗国;突厥人从波斯人的萨满王朝里切割出统治阿富汗、北印度的加兹尼王朝;西迁的突厥在波斯到叙利亚的广大土地上建立塞尔柱帝国;里海与黑海之间的突厥人则建立了信奉犹太教的可萨汗国;马扎尔人也在东欧喀尔巴阡山和阿尔卑斯山之间建立统治。
第一波“征服王朝”的区位
西回鹘汗国即高昌回鹘
森安先生认为这些王朝一水的都是“征服王朝”的体制,日后契丹残部和高昌回鹘还教会了蒙古人运用这一套体制,建立统治大半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
相比于原始的草原帝国匈奴、征服王朝实验被打断的突厥,这些“征服王朝”的财政灵活度要高得多,宗教方面往往也有所建设,而且自己主动发明文字或者使用其他民族的文字来传达行政文书,引入农耕民族复杂的行政体系,其实力与韧性皆非单纯的草原帝国可比,对欧亚大陆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至于引领这一波浪潮粟特人,其中亚故地在几百年内先后被阿拉伯人与蒙古人、突厥人同化,只剩下少数孑遗聚居于山区,也就是今天的塔吉克斯坦。与启发了希腊人和犹太人的腓尼基人一样,粟特人真可谓“燃烧自己,照亮大地”。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