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数学测量单元反思 一年及上策数学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的教学反思

2021-04-27知识5

一年及上策数学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的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采用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我觉得比较成功。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会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

新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 上册 怎样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

大班数学《桌子有多长》活动反思 1、课时的重新划分。课堂上我和学生的互动较好,也一直在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充分观察、发现、尝试、操作的基础上,我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厘米、感受估测的策略、掌握测量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只是把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再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没能处理一些书上的练习。所以我在想,本课是否可以作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到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第二课时再感受几厘米、测量方法、估计有趣物体长度、感受估测的测量。2、更多的活动帮助牢固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建立1厘米表象的时候,我只是让学生找身边的物体,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是否可以增加让学生用手在纸上画1厘米的线段,是否可以增加剪出1厘米的纸条等。甚至利用自己剪的厘米小段,让学生合作在白纸条上作出自己的“小尺子”,画刻度,标数字。

#数学测量单元反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