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经验发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创设获取知识的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知新知、发现规律、获取知识。著名心理学专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他把学生的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有着鲜明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数学是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逐步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将更符合认知规律。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就成为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人们需要重视的课题了。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并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如果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
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一、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积累探究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每桌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探究,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这个单元的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巩固将一个图形割补转化成另一个图形的方法,“启下”就是下一节课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