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说不尽的颜真卿

2020-07-29新闻8

颜真卿(709-785)

颜真卿是少有的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旷代大师。他的历史功绩如巍巍高山,这在别人或许是一句客套话,在他却反而是一句犹嫌不够到位的庸常评语——“巍巍高山”竟是庸常评语,这让许多书法家着实想不通。

颜真卿的贡献,在“草”与“楷”之上以一种非常超前的艺术表达,分道行远,以一个古来文字书写实用时代无法成功的“艺术化”方式,塑造出了唯一的“颜体”特有的典范。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

即使是同为唐代名家的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徐浩、李邕直到中晚唐柳公权,这一连串的书法大咖若真的排起队和颜真卿打擂台,也基本上是望风披靡、无力抗衡。颜真卿有此入出凡超圣的修为,自然足以为万世所敬仰。

颜真卿最负盛名的当然是楷书,“颜柳欧赵”,向来是清末民国以来学书入门不二经典,尤其是国民小学课本中约定俗成的规范。论时间,应以欧阳询为冠,但多少年来大家不约而同都奉颜为尊;似乎是获取了大多数士大夫读书人的心。

有人把他归结为忠臣烈士,万古一雄;因为欧、柳无此节烈,而赵孟頫更是被指软媚,故尔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首位度”稳稳当当,更是实至名归了。

颜真卿楷书的最大贡献,是他把唐代楷书作了自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以来前所未有的、彻底颠覆的大改变,这种“颜家样”的独特性,自有楷书以来就曾未有过,故世称“颜体”,有明确的独创性。千古一人,无有其匹,当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还不仅仅是如此。颜真卿竟更能把他的“颜体”写得与时俱进,八面生风,随时新意叠出,这又是他的独门绝技,欧、虞、褚亦不及也。排列一下:

34岁书《王琳墓志》(741)

43岁书《郭虚己墓志》(751)

44岁书《多宝塔碑》(752),进入颜体的成熟期

45岁书《东方朔画赞》(753)

50岁书《谒金天王神祠题记》(758)

54岁书《鲜于氏离堆记》(762)

56岁书《郭家庙碑》(764)

62岁书《大字麻姑仙坛记》《臧怀恪碑》(771)

63岁书《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宋广平碑》(772)

64岁重书与三书《天下放生池碑》(773)

65岁书《干禄字书》(774)

68岁书《李玄靖碑》(777)

70岁书《颜勤礼碑》(779)

72岁书《颜家庙碑》(780)

……

34岁书《王琳墓志》(741)

43岁书《郭虚己墓志》(751)

44岁书《多宝塔碑》(752)

45岁书《东方朔画赞》(753)

54岁书《鲜于氏离堆记》(762)

62岁书《大字麻姑仙坛记》(771)

62岁书《臧怀恪碑》(771)

63岁书《大唐中兴颂》(772)

63岁书《元次山碑》(772)

63岁书《八关斋会报德记》(772)

63岁书《宋广平碑》(772)

65岁书《干禄字书》(774)

68岁书《李玄靖碑》(777)

70岁书《颜勤礼碑》(779)

72岁书《颜家庙碑》(780)

据此排序,乃知颜真卿在一个世所周知的固定的“颜体”个人风格中,竟有如此多的变化。从三十到七十岁,横跨四十年的楷书面貌,既有循序渐进逐渐变化的基本轨迹;还有对每一作品的独到把握。

对传于今世颜书二十多件的分析告诉我们,除年龄作品前后变化差异之外;在63岁时一年之间的《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宋广平碑》共四件,如果比较一下,互相之间风格差异仍然极大,并无一重复雷同。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上左)、《元次山碑》(上右)、《八关斋会报德记》(下左)、《宋广平碑》(下右),字体分析(均书写於772年)

这就是说,颜真卿看自己的“颜体”楷书,不仅着眼于“体”以致生千篇一律千作一貌之弊;而是针对每一作皆施以独特的匠心和形式语言。这样的创作意识,别说在唐代绝无仅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对照那些充斥遍至的奢谈千人风格而极度狭隘顽固的书法观念,也同样堪称绝无仅有!

颜真卿《楷书竹山堂连句》

看颜体如果只看到“体”,那是很外行的做派。而把二十几件名作排比起来,领悟到颜真卿在几千年前即已先知先觉,成功实践了我们几千年后才费力提倡还遇到很多不以为然误解的“一作一面貌”式的艺术创作要求;这样的超前几千年,有哪个即使也同样拥有领袖群伦地位的名家所能达到?

这还是仅仅就颜真卿的“颜楷”碑刻论,如果还综合传世墨迹本如《告身帖》《祭姪稿》《刘中使帖》和刻帖《争座位帖》等等,那又是一个多大的书法世界?以一人之力有这样的覆盖力影响力,自古以来,除颜真卿外并无第二人。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刘中使帖》

颜真卿《祭伯父稿》

楷书中的颜筋,有须眉男儿气,但也易浊。“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这是南唐李后主对颜体的批评。而米芾则更论曰:“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又“颜行书可观,真(楷)便入俗品”。这些批评,或在精神上与沙老的议论脉息相通?但颜楷雄强重拙却不惹人喜欢曾是事实,那么“可观”的颜氏行书何在?得非《刘中使帖》耶?

颜真卿《刘中使帖》

“颜筋”是十分重要的,无它就不成其为颜真卿。比如颜书传另有一札《湖州帖》传世,但因缺少“筋”的弹性线条和专属笔法,终不为后来者追捧;以至鉴定家们多认为《湖州帖》系北宋米芾临颜之临本,已非颜筋本貌矣。

颜真卿《湖州帖》

颜真卿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宏大的传世作品体量和种类;于是它正可造福于我们,并且已经创造出了一个可以让我们肆意驰骋的美学世界。

文 / 陈振濂

(文章有改动)

#array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