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王愿坚的资料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该片成为“文革”时期最好的影片,伴随一代人成长。他的另一部重要剧本《四渡赤水》创作于1983年,塑造了红军时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亲的军事统帅毛泽东的动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动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地表现了他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指挥艺术,通过剧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个性更加深刻鲜明。该片为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王愿坚善于刻画处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个人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他的四个剧本(另两部是《映山红》、《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这一主题。当代作家王愿坚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
为什么/如何看待“现代艺术领域中只有不到5%的艺术家是女性,却有85%的裸体是女性”? 写邀。问题的题干部分的解释@李宸玮 说得很好,我就不赘述了,请看@李宸玮 的答案。这里就放一张游击队…
吴宏厚的艺术生涯 吴宏厚的童年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九三七年,吴宏厚刚刚两岁,抗日战争爆发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吴宏厚父母举家离开上海回到丹阳。不久,日本飞机沿沪宁线大肆轰炸,丹阳城里火光冲天。家庭妇女的母亲背着小吴宏厚,牵着祖母一同逃难到南门外麦溪。这年冬天,丹阳被日本军占领。吴宏厚家住南门宗巷,房子一大半已经被日军焚毁。日军在丹阳建立了宪兵队。从此,丹阳人民在日军的铁蹄下受苦受难了。吴宏厚记得小时候,进出城门都要向日兵鞠躬。日本人打骂中国人更是家常便饭。父亲吴锦琛不忍在日占区里生活,只身去了大后方。吴宏厚的兄妹和母亲等待父亲来接应。父亲吴锦琛是工艺美术师,解放后曾经是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的客座教授。一九三九年,他终于派人来接全家人。从丹阳经过千辛万苦,艰难地通过日军封锁线,历时半年,行程一千多公里,他们终于到达了陕西省宝鸡市。这是抗日战争的后方,生活也就相对较稳定一些。直到这时,吴宏厚才终于有机会在宝鸡市上小学了。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了,一九四六年,吴宏厚全家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吴宏厚先生在丹阳先后就读于东门小学、正则小学、鸣凤小学(白云街小学)。一九四九年春,丹阳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