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疫情防控全院齐努力 核酸检测检验冲在前

2020-07-28新闻6

7月18日20点,暮色渐浓。北医三院检验科PCR实验室一楼实验区,B组的5位核酸检测人员,认真填写交班表和物资余量表。至此,“负压”下高强度工作6小时,她们结束当天任务,4位队员在组长司文喆的带领下,迈着缓慢的步子走出实验区。脱下层层防护服和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原是皎若秋月的姑娘们,额头上、面颊间泛出一道道深深的压痕。

核酸检测人员——站在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道关卡,与病毒“面对面”, 捕捉核酸标本中病毒的蛛丝马迹。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在抗疫一线与病毒周旋的天使,那么司文喆和她的28位队友们则是捕获病毒的幕后英雄。

7月20日零时起,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三级。疫情防控成效来之不易。自6月11日北京突发确诊病例至今,一个多月的“战时状态”, 北医三院快速反应、主动出击,在原有采样筛查渠道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腾挪改造,开辟出“发热病人”、“住院患者”、“愿检尽检”筛查门诊,三个独立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了采样能力。此外,在全国疫情防控早期、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和北京疫情出现反弹的三个阶段,医院上下拧成一股绳先后三次改造分子生物实验室,扩容检验科分子生物实验室,统筹采购设备,使设备数量扩大2倍,调配29名具有检验资质的人员分两个批次增援分子生物实验室,多种举措并举,全力提升能力。医院的核酸日检测能力由1千份样本提升至3千份样本 ,再到1万份样本,截止目前,检测标本量已逾14万份,为保首都安全提供了科学的支撑,而每一份准确的核酸检测结果背后,是“病毒猎手”们炉火纯青的技艺和抱朴守拙的真诚。

拼了!日最高检测1万余份样本

从7月16日下午14时至20时,作为北医三院检验科核酸检测队C组组长,张园带着4位队友已经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中间没有进食没有上厕所,和同事一鼓作气检测了本班次的所有样本。

“现在每组的班次标本都至少有八、九百个。”

检测人员乔艳说,6月中下旬,送到PCR实验室的样本数量不断增加,刚开始上百例,高峰时达1000余例。一个样本检测最少需要2个小时,她们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

从样本送达,到结果出炉,中间要经过采样管外表消毒、病毒灭活、核酸提取、扩增检测、结果分析等操作程序。看起来井然有序的每一步,都是危险和希望并存的操作。

核酸检测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先提取出病毒独特的基因序列(核酸),再将此基因序列作为检测靶标,通过PCR仪进行扩增,使病毒中这段含量较少的、独特的基因序列呈指数级增加,每个扩增的序列都可与预先加入的荧光探针结合,扩增的靶标基因序列越多,荧光信号越强。检测人员通过扩增仪呈现的图谱,得出核酸呈阳性或阴性的结果。

医院的检验科分子生物实验室分为样本接收区、试剂准备区、核酸提取区和核酸扩增区。核酸提取是整个核酸检测工作的核心,也是实验室里风险相对最高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检测员都要开盖‘面对面’接触咽拭子标本,震荡和高速离心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溶胶,存在极高感染风险,一旦操作不慎就会被感染。所以加样等操作要在生物安全柜内完成。”

检测人员张吟眉说,核酸检测人员必须严格穿戴三级防护装备,隔离服、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三层防护手套、鞋套、一次性靴套,一个也不能少。

在一种紧张而静谧的环境中,抽丝剥茧寻找病毒也消耗巨大的体能。

检测人员乔蕊说,在普通实验室,进出只需用手推门,在PCR实验室的负压状态下,力气较小的队员进去都常常要借助身体的力量。

“三级防护极易全身憋闷、出现呼吸不畅等缺氧症状。”

乔蕊说,在北京疫情最严重时,她最长一次待了8个多小时,出来时腿脚发软。

“我们只有找到这些‘隐形杀手’,医护人员才能对症治疗。”

乔艳说,对于更多老百姓来说,一张科学准确的检测报告就是一份保障,“这个岗位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在北医三院,像乔艳这样的检测人员还有28位,她们分四个组,每6小时为一个班次,每组检测样本量为1000余份。这29位检测人员曾创下检验科单日检测样本7165份的记录,而她们联合江苏检验医疗队的单日检测样本记录为11164份。

备战!大年初一就上岗

北医三院检测能力稳步提升,是医院在三个阶段,三次改造分子生物实验室,两次增派检测人员的结果,张园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2012年, 张园大学毕业后入职北医三院检验科, 成为一名专业技术员。2020年1月22日,腊月二十八,张园退了回湖北婆家过年的机票,“新闻里疫情的报道越来越吃紧, 我觉得肯定走不了”。1月24日,除夕夜,她把孩子安置给自己母亲,前往北京市疾控中心参加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生物安全培训,回家的路上接到了科里通知——院里要将检验科的普通二级生物实验室改建成负压二级生物实验室,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做准备。而给张园发消息的检验科崔丽艳主任,在除夕当天就与院领导商议好了生物实验室紧急整改方案。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取消休假的相关临床科室和职能处室干部开始忙碌起来。

较之平常使用的普通二级生物实验室,负压二级生物实验室采用机械通风系统,系统通过高效过滤器送进新鲜的空气,再把废气和污染空气抽出,这样的空气单循环确保了核心操作间内维持稳定负压,从而有效保护检测人员,避免病毒扩散。

“院里各部门无缝衔接来帮我们,从初一到初七,短短7天,检验科分子生物实验室从里到外改建完毕、焕然一新。”

张园说,她记得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正式开始前一天,崔丽艳主任和吴永华副主任全程盯完实验室改建,又带着科室4位工作人员,一起演练实验流程。30多页的材料,一遍遍过,直到每个人背下所有材料。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在满足医院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检验科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共有4位,每两人一组。每当国家更新关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指导版本,他们还要参加上级单位的各项培训。

“只要接到培训任务,崔主任就陪着我们一起去,跟进每个人的培训进度,她说技艺精进是立足之本,每个人都不要怕费功夫。”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作为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乔杰院长未雨绸缪,将在武汉前线积累的成熟经验,融入到医院防控管理的方方面面。2020年6月11日,北京疫情出现反弹后,检验科全体总动员,在保证日常临床工作的前提下,克服困难,再次增调19名符合资质的核酸检测人员加入检测队伍。6月17日,医院领导班子决定扩容检验科分子生物实验室核酸提取区,统筹增购设备,核酸提取处理能力由两个小时每批次提升至半个小时每批次;又从中心实验室、生殖医学中心、病理科、血液科、药剂科、眼科等多个实验室抽调27位工作人员,分别进行样本的签收核收及核酸检测工作,至此参与核酸检测的人员增加至59位。

“支援之前,我们几乎是从早连续到晚,基本上脚不沾地,紧张到检验科分子实验室下午3点扩容完工,我们5点就接着开工。”张园说,得到院里的物力、人力补给后,仅他和搭档一个组的日检测量最高达600例。

“我们的能力真是突飞猛进地提升。”

团结!我们都是“石榴籽”

2020年6月,医院核酸检测结果再次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临检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评。此外,也全部通过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临检中心多次组织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评。

“不用看,肯定是高分通过。”张吟眉是第一批支援核酸检测的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她看来,同事们功在平时,每一步操作都严丝合缝、稳扎稳打。有一天,张吟眉上夜班,就在她和搭档熬过通宵,准备下班时,收到了两份院外疑似阳性样本待复查。每一次复查就意味着多了一个2个小时的检测周期。“我和搭档本能看了一眼对方给彼此鼓励,用了不同的扩增试剂和提取方法,最终确认样本是阴性,大家松了一口气。”

张吟眉说,同事们都希望在自己的班次上多干些,减轻下一个班次的压力。“大家热爱这个岗位,懂得相互关爱。”

乔蕊说,“和我搭班的张蔷,手指被门夹破,当看到第二层手套没破,喷了喷酒精,加戴一层手套,竖起透着赭红色的‘一指禅”,干满了6小时,后面也没请过假。”

6月初的一天下午,天色忽然变暗,乌云翻滚、骤雨瓢泼。乔蕊本想在实验区多待上一段时间,好让上夜班同事避开大雨。结果距下班还有半个小时,来接班的马思思穿着雨披,打着雨伞,赤着两个脚站在门口喊“乔老师,我来了”。乔蕊说,看到她“狼狈”的样子心里既心疼又心酸。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检测队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火车头”是关键。医院检验科主任崔丽艳、副主任吴永华是队员们眼中“不排班,没有轮休、一直在岗的‘铁人’”。从试剂的“抢”订运送到新增设备的安装调试,再到全科人员的统筹分配,甚至是队员们的内务整理,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薛丽香和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闫丽盈穿上隔离衣、防护服就是检测人员,取出样本准确编号、登记,拿加样枪加样,在扩增区进行核酸扩增检测,每一步操作都一丝不苟;走出实验室,她俩化身“炊事员”、“宿管员”,协助崔丽艳主任集中管理着检测队员的衣、食、住、行和工作安排。

谈及最难忘的事情,张园说,“曾经有两个多月没见儿子,他看了我穿防护衣的照片,让我妈妈给他找了各种衣物,把自己包裹起来要‘学妈妈’,我很欣慰他在学我”。张吟眉说,90多岁的奶奶一直没跟自己聊过工作,可是奶奶却能根据她的回家周期,准确算出其下一个休息日,还在日历上画勾。“现在,虽然北京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已经降了,但我们不能松劲懈怠,坚持才有胜利 。我得告诉奶奶,我的休息周期改了,她得画新的。”

致敬核酸检测支援队员

作者:薛丽香

武汉疫情时

全院医护人员磨拳擦掌,一马当先

当时的我们

没有被派往前线

于是,我们留守在京

牢牢守住自己的家园

在三院的各个门口

开始出现了志愿测温的排班

北京疫情时

志愿者们又响应医院的召唤

这一次是针对大规模人群的检测核酸

几十万份的样本,要求既快又准

而且操作人员零感染

没问题!

这是我们实验室人员熟悉的看家本领

可以迅速披挂上阵

确保每一步操作标准、规范!

之前我们也羡慕能有机会工作在武汉前线

如今我们也穿上了防护服,戴上了N95

感觉也成为了疫情阻击战中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尽管真真切切感觉呼吸变得困难

六月的盛夏穿脱一次就是一身汗

但我们要的就是这种体验!

样本编码,想着容易

但每天几千份的管子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提取核酸,虽借助仪器

但要确保万无一失

杜绝样本与环境的污染;

基因扩增,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

哪怕有一丝丝的可疑

也要反反复复的核验…….

从检验科,感染科,到病理科

检验阵地的改造与优化从未间断;

从技术员到研究员

支援的队伍来自众多科室的业务骨干;

从普普通通的工作日

到粽叶飘香的端午节当天

每一天的检测任务都是满负荷运转!

还有那么多人默默地在幕后奉献

车队师傅半夜出车

确保队员安全;

后勤的支援老师

天天盘算着大家的一日三餐;

领队袁老师、梁老师

把武汉的经验拿来借鉴;

确保着前方工作有效

也保障后方绝对的安全!

一个月的北京疫情反弹

一个月的核酸检测支援

一个月的封闭集中管理

一个月的风雨同舟相伴

看着日渐稳定的北京疫情

看着三院的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

再多的辛苦,也心甘情愿

团结的力量

永远是战胜任何困难的秘籍神丹!

为我们的支援队员而骄傲

一声呼唤,八方支援……

向团队的无私付出致敬

着眼大局,圆满收官!

记忆中将永远记录下这一段

为我们出色的表现点赞!

文 | 宣传中心 王丽

图 | 检验科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array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