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穿越回明朝不要选在朱元璋时期,读书走仕途,官员是个危险的职业

2020-07-28新闻12

官吏是国家机器的运转的有效支持。官吏的为官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统治力和国家的发展与兴衰。因此,我国古代的许多明君,历来都很重视官员队伍的作风建设,敢于从严治吏,用严刑峻法来遏制官员的贪腐行为。他们的一些治吏举措,在当今社会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出身贫寒,饱受压迫剥削之苦,对贪官污吏甚至地主阶层充满仇恨。他建立明朝之后,为巩固国家政权,在进行朝廷机构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对贪腐官员的打击之重,诛杀之多,在整个古代历史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朱元璋惩治贪官,所定的标准非常严苛。他亲自主持修订的《大明律》中,对官员收受贿赂的惩罚可以说是冠古绝今。其中规定:违法收受钱财者,一贯以下打七十大板,每五贯加一等,八十贯封顶,直接处以绞刑。收受贿赂不构成犯罪者,一贯以下打六十大板,每五贯加一等,一百二十贯以上打一百大板,流放三千里。后来可能觉得这样的处罚还是比较轻,改为收受贿赂四十贯就流放。如果贪污超过了六十两白银,直接斩首,还要扒皮充草。

其实在古代也少不了官员去外地出差,当时叫做公干。对于官员外出公干,《大明律》明文规定不准超标接待,不准铺张。如果外出途中使用的是国家的驿站系统,随身携带的个人物品,不能超过十斤。如果违反规定,超过5斤者,罚十鞭,超过十斤加一等,最高者将处以杖六十。

朱元璋还花了两年多时间,在洪武十八年冬天编写出一套专门针对贪污的刑典——《大诰》。此部刑典包括四部,汇集了他亲自参与审讯和判决的官员贪腐案超过一万例,阐述了朱元璋对贪污人员的态度,贪腐案件的查办方法和量刑标准。编完之后,朱元璋开展了全国学习《大诰》的运动,专门组织了浩大的宣讲团到各州府宣讲。甚至鼓励民间平民家庭收藏《大诰》。

古代的皇亲国戚是一个特殊群体,常常不受律法约束。而这个潜规则到了朱元璋这里,突然就行不通了。朱元璋对皇亲国戚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更加严苛。而且颇有六亲不认的风范!亲近之人犯罪,也要按照律法查办。被他查办的亲人很多,比较亲近的如安庆公主的夫婿欧阳伦,借出使使团身份掩护,贩卖茶叶,最后被朱元璋查出后赐死。其义子朱文正,为官贪污腐败,被依法免除官职。

历史上很多明君生活都非常节俭,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常对左右说:“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他在位时,皇宫布置并不奢华,没有雕梁画栋。御花园也没有栽植各种奇花异草,只种植蔬菜和果树。他的饮食也很寻常,并没有很多山珍海味。对于后宫和子女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这与后世乾隆和慈禧太后的奢靡之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正是因为如此,明初时期,吏治严明。久经战乱的国家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得以迅速恢复元气,虽然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所行律法没有如此严苛,但社会是有很大惯性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官员们还是保持了清廉的为官作风,百姓也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父子二人联手创造了“明初盛世”。

然而,明朝后来的继任者没有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下去,就连朱元璋亲自编撰的《大诰》都废除不用,以至于在随后的一百多年后,《大诰》在民间消踪灭迹,甚至后来在清朝时期修《明史》的时候,都找不到存世的版本。由此看来,一项法律或者说一种制度,虽然制定者要求尽善尽美,但想要落地实施终究还是要靠执行者的。

朱元璋的一系列的举措虽然维护了皇室和百姓的权益,但从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庞大官员阶层的利益,在朱元璋铁血手段之下,尚且能够执行。但到了其后世子孙身上,被废除也是必然的事情。终归在封建社会,皇家虽然和官员阶层虽然有矛盾,但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没有经历过人家疾苦的掌权者当然不会认识到廉政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所以在明朝中后期,海瑞这样的清官都成了凤毛麟角一样的存在。如果朱元璋来看的话,海瑞大概也就是一个刚刚合格的官员吧。至于其他的,我相信其中十有八九都会被太祖皇帝砍了脑袋。

#明朝#朱元璋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