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完后秦之后,刘裕实际上已经成了强弩之末。继续北伐,他可能心有余,但真得是力不足了。
01.刘裕灭后秦后已是强弩之末
刘裕的主力大军在长江边上的建康誓师,一路北上、到淮河边上的彭城集中;而后由彭城开拔、一路攻城夺寨,路上还跟北魏干了一场,这才打到了淮河边上的洛阳。
但这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硬菜是潼关之战和关中之战,刘裕一路从洛阳、潼关方向杀入关中,王镇恶一路从黄河、渭水杀入关中,沈田子一路从武关、峣柳方向杀入关中。得赖王镇恶和沈田子是不世出地能打,所以关中得以快速平定。
但是,刘裕这个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
越国鄙远的危局:
深入敌国之境、远离故国之土,这就是一种“越国以鄙远”,你东晋虽然没有隔着北魏、守关中,却是在北魏的眼皮子低下守关中。这就是危局。
漫长战线的困顿:
从建康到彭城、从彭城到洛阳、从洛阳到长安,刘裕灭后秦就是一个三级跳。刘裕之所以要玩三级跳的原因,就是因为战线太长。从今天的南京誓师起兵,然后一路步舟兼行,从长江到淮河、从淮河到黄河、从黄河到渭水,这是几千里长的战线。刘裕的后勤怎么保障?就是打下后秦、发了战争财,但战士思乡怎么解决?这群南方兵在千里之外的关中忍不了多久。
胡汉杂居的关中:
秦地戎夷混并,虎狼之国,裕亦不能守之。风俗不同,人情难变,欲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譬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走,不可得也。
这是北魏博士祭酒崔浩所言,意思是关中之地、胡汉杂居,民风彪悍如虎似狼,刘裕守不住。原因就是风俗不同、人情难变,想用南方风俗同化三秦之地,无异于欲飞无翼、欲跑无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刘裕要继续北伐,就得守住关中,因为关中是接着进攻的跳板。但是,刘裕守不住胡汉杂居的关中。所以,也就不可能有接下来的北伐了。
02.刘裕面对的两大对手都是厉害角色
一个是坐拥统万城的大夏,主公赫连勃勃和谋臣王买德;另一个是坐拥山西与河北的北魏,主公拓跋嗣和谋臣崔浩。
大夏和北魏都不是什么善茬,而且正处于国运的上升期。
要是刘裕没有北伐灭后秦,大夏就能把后秦给蚕食掉。后秦,就是被灭的命,不被刘裕灭,也得被大夏灭。
而之所以国运上升期,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有雄主、都有能臣。
北方天下基本就垄断在了北魏拓跋家、鲜卑慕容家以及后秦姚家,但是匈奴人赫连勃勃硬是从这些老虎口中拔出一块地方,建立了大夏。
这就是雄主,雄的彪悍。
而谋臣王买德的眼睛极为毒辣,刘裕一走,他就发现了机会,立即同意赫连勃勃征伐关中的计划。
赫连勃勃和王买德这对君臣,刘裕惹的起吗?
拥并州铁骑、兼河北财赋,这就是北魏。
此时的魏主拓跋嗣,上承拓跋珪下启拓跋焘,要不是死得早,肯定是能干出大事业的人。
谋臣崔浩呢?这个人比王买德还厉害,赫连勃勃去抢刘裕的关中,这家伙就把他们当成了相争的鹬蚌,等着如何从中取利。
拓跋嗣和崔浩这对君臣,刘裕斗得过吗?
只要刘裕在关中,大夏和北魏都不会动手,因为他们知道刘裕也是当时豪杰。
但是,他们会作壁上观、没安好心地看热闹。
这个热闹就是刘裕整治不了关中,到最后焦头烂额地只能灰溜溜地跑回南方。
而刘裕只要稍微犯个错误,比如派幼子刘义真守关中,这些家伙就如见血的豺狼,立即扑上去撕咬。
03.刘裕就不能一鼓作气灭掉大夏和北魏吗
刘裕已是强弩之末,因为战线太长;大夏和北魏都是极强的对手,因为国运正是上升。所以,这时候绝对不是:刘裕要不要灭掉大夏和北魏的的问题。而是,应该反过来问:大夏和北魏什么时候去灭关中的刘裕。
刘裕扣关的时候,北魏就已经动手了,但是被刘裕却月阵一顿暴揍,给揍跑了。但是,揍跑了却没有揍服,也没有揍怕,北魏在等着报仇。
北魏为啥没有动手?
两个原因:
一个是北方的柔然,一直虎视眈眈,要是没有柔然背后捣鬼,北魏早就统一北方了。这个来自草原的拓跋鲜卑,是一边逐鹿中原的天下、一边为中原看着北方门户。
另一个是以逸待劳,崔浩认定了刘裕守不住关中,所以北魏等、就行了。刘裕早晚都要走,而刘裕只要走了,关中就是北魏的。即便赫连勃勃拿去也没关系,他也守不住,因为北魏才是北方的男一号。
因此,北魏就一直没动手。
大夏赫连勃勃呢?
赫连勃勃就一直没闲着,刘裕揍后秦的时候,赫连勃勃也在揍后秦,所以,刘裕灭后秦才能灭得那么顺手。后秦是真正的腹背受敌,承受着赫连勃勃与刘裕这两大杀星的刀剑相向。
刘裕入关中的时候,赫连勃勃与刘裕还修书互相约为兄弟。但是,赫连勃勃从来就没安什么好心。因为他们都看出来了:刘裕就是要挟灭国之功以回朝篡位。
所以,赫连勃勃的判断就是刘裕必须离开关中,而刘裕一旦离开,大夏骑兵就要消灭刘裕的关中留守军团。
对!就是消灭,一个不留。赫连勃勃才不会把他们赶出关中了事。赫连勃勃出兵,一路攻奔着长安杀,一路奔着潼关杀。目的就是关门打狗,占据潼关、锁死关中,刘裕的关中军团一个也别想跑。
所以,灭后秦之后,刘裕真得别想再北伐了,他能守住就已经不错了。
刘裕篡位只是加剧了北方的恶劣形势,加速了北魏和大夏的快速扩张,加快了晋军或宋军退出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