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雨量计的发展历程

2020-07-28新闻17

众所周知,降水过多或过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甚至带来灾害,所以对雨量进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生活中,雨量计作为监测雨水多少的主要工具,在气象、农业、水利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雨量计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演变发展,才有了现在的外观和功能,那么在古代的生产生活中,人们是用什么方式监测雨量呢?今天小编带大家详细了解下雨量计的发展历程。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出现上报雨量的制度。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在《田律》中规定,在农作物生长时节,应及时向朝廷报告降雨量多少、水旱等灾害。早期降雨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人们只能通过直观的感觉感受雨量的大小和降雨量的时间长短进行上报。如“凡雨,自三日以上往为霖”来记录降水时间长短。

汉承秦制,要求“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即在整个农作物生长期间,州县一级官员必须在农业生产期间,上报降雨量和农业生产情况。自秦汉规定了“上雨泽”制度之后,报雨制开始在各个朝代得以延续,虽说是上报降雨量多少,却一直没有合适的计量工具。

从唐宋开始,人们用生活中的一些器皿,如盆、盅等接雨水。当雨水从盆中溢出时,称为“倾盆”,最早的典故就是杜甫《白帝》中的诗句:“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而倾盆大雨只能表示雨水程度,没办法计算雨水的大小。

历经千年演变,直至宋朝出现了世界文化史上最早的雨量计——天地盆。“天地盆”尽管在如今看来十分简陋,但是奠定了现代雨量计的基础,并且为当时雨水的监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天地盆”只是一般的盛水容器,还不够完善,却仍可以算是雨量器的雏形。

作为最早出现雨量上报制度和雨量计雏形的中国,本应该在雨量计这方面大放异彩。令人遗憾的是,由国家制定并推广的标准雨量计在中国似乎并没有出现,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国性的观测网点。

与此同时,和中国雨量计的发展停滞不同,西方的雨量计此时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

169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成功设计了翻斗式雨量计。胡克将一个玻璃漏斗安装在一个木架上,漏斗的下端伸进一个较大的容器内,将容器所收集到的雨水用秤称量。这也就是最早的翻斗式雨量计,而他的设计理念也一直沿用至今。

1722年,被称为“英国气象学之父”的卢克·霍华德制造出与现在最相像的雨量计,他用一个漏斗把雨水收集在一个玻璃量筒中,只需要观看量筒上的刻度,就可以得出雨量大小,省去了称量雨水的麻烦。

后来,经过几个世纪科学家的不断改进,又出现了许多其他种类的雨量计,并且逐步向雨量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有了互联网的加持,让雨量计更加智能便捷。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翻斗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由外壳、过滤器、集雨器、漏斗、翻斗、接线端子、腿部支架、干簧管、雨量计底座等组成。其中,雨量计底座上安装有翻斗轴、圆水平泡、干簧管支架和信号输出端子。内部翻斗轴套为一体化定位结构,翻斗通过翻斗轴安装在轴承中,安装时不需要再进行内部结构的安装,现场使用方便快捷。由脉冲转 485 信号输出,可直接读取降雨量,无需二次计算,避免人工查看。

从宋代秦九韶的“天地盆”,到现代的翻斗式雨量计,量雨设备的每一次进步都倾注了先辈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成为了雨量计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