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贺兰山东麓的“紫色产业”正孕育巨大能量

2020-07-28新闻10

唐代诗人韦蟾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因土壤富含矿物质,加之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果实在香气、糖酸度方面都表现不俗,因而贺兰山东麓自古就有着酿酒葡萄“黄金种植带”之赞誉,同时也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生产高端葡萄酒的最佳地带,孕育出了一张张响当当的“紫色名片”。

近年来,贺兰县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使得葡萄酒产业在种植和生产方面均实现了高附加值,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生态效益也日渐凸显。

百亩荒原绿波涌 葡萄园中孕新生

走进贺兰山东麓银色高地葡萄酒庄的葡萄园,满目的绿立刻就涌过来了,数百亩荒原绿波滚滚,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下舞动流淌。远远望去,满目生意盎然。荒原被散发着勃勃生机的葡萄苗染绿,成堆的大石头被堆砌在葡萄园四周,还有成片的防护林守卫在这里,俨然一副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谁都不曾想到,依托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曾经亘古贫瘠的荒石滩如今正在焕发着勃勃新生。

“以前这边有200多亩,全部是大荒滩,现在周围的石头都归置在四周,在林带的建设上,周围的沙枣树,柳树还有风景树,能够遮挡风沙;从生态层面来说,引来了好多昆虫、鸟、野鸡、兔子,维持了生态平衡,对于葡萄产业来说,也形成了适宜的生态圈。”

——宁夏银色高地葡萄酒庄葡萄种植园园长

王云

石头地里长葡萄 质优多产益生态

王云是酒庄葡萄种植园园长,与葡萄打了二十余年交道的他,在提起葡萄种植对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改善作用时也是满面自豪。王云告诉记者,以前葡萄园还未建成的时候,山下荒地一片贫瘠,光秃秃的,寸草不生。而今石头地里长出了一株株葡萄苗,不仅绿化土地,提高贺兰山下的植被覆盖率,成为渐受大众欢迎的旅游胜地,且石头、沙砾中所蕴含的多种矿物质及通气透水的特性还促成了酿酒葡萄的优良品质,为酒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看着荒原摇身一变成为绿油油的葡萄园,作为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的拓荒者之一,王云感到由衷的欣慰。

不仅如此,近年来,贺兰山东麓各大酒庄秉承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除了种植葡萄用以实现酒庄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大面积实施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大幅度提高了葡萄产区的森林覆盖率。采用“浅沟种植”方式的葡萄园也已成为贺兰山东麓最大的山洪拦蓄工程,防风固沙的同时,还减少了水土流失灾害。此外,葡萄园所采用的生物还田技术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刺激根的生长,也减少了化学肥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在提高植株的抗性、提升葡萄品质方面也大有裨益。

生物动力法 建立生态平衡体系

王云告诉记者:“生物还田基本上把葡萄苗梢子剪掉以后,放在地下用机械把它埋在里面,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葡萄采摘完以后,葡萄籽、皮,晾晒干了以后,可以喂酒庄里饲养的羊、马、驴, 省钱又环保。玉米秸秆、麦柴、羊粪科学配比,再进行加工发酵,高质量还田,如此反复循环,种出来的品质就不一样了。”

“因为我们用生物动力法,不使用化学农药,在生产加工方面,使用自然发酵的方式,不使用添加剂,从田里面就开始控制它的糖和酸,这样就能使酒庄酿造的酒不会有化学残留。”

——宁夏银色高地葡萄酒庄车间主任陈伟

陈伟所说的生物动力法即在尊重地域风土,尊重生物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使用生物动力法,极大地恢复了葡萄产区砂质土地的土壤肥力,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葡萄苗本身抗病能力,为贺兰山东麓建立起一个更好的生态平衡体系。

贺兰山下硕果累累 脱贫致富前景光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产业通过防护林建设、创新发展生物动力技术维持了葡萄产区的生态平衡,不但获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也带动了葡萄酒产业的蒸蒸日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据了解,目前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7万亩,是我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葡萄产区,年产葡萄酒10万吨,综合产值达230亿元,市场前景广阔。且葡萄酒产业每年还为当地移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已经成为我县移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因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洪广镇金山村村民罗淑琴就因家门口的葡萄产业走向了属于自己的小康生活。

洪广镇金山村村民 罗淑琴:“我们在这边干了四五年,因为离家近,打工也方便,出门就到了,离我们的庄子也就是四五百米,边种地边打工,工资也可以月月发,一天100,一个月2000多。”

记者:徐嘉艺(实习) 单雪燕

编辑:郭亭玉

责编:郭亭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