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余华九十年代的作品特点 作家余华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

2021-04-23知识4

90年代的余华小说有怎样的文学特点? 如果说余华80年代小说的美学价值在于对传统小说写作模式和审美惯性的根本颠覆,使先锋实验小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90年代的余华小说则领导了先锋派小说的又一次历史性突围:从颠覆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和审美惯性,到颠覆现代小说过于人为的叙事机制和过于矫情的情感流露。或许,历史地看,余华在中国当代小说写作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先锋实验小说写作中,将可能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余华前”的写作,文本的实验意味体现在对“所叙之事”和“事之所叙”的极度关注上;而“余华后”的写作,则体现出一种平实冷静的平民立场,以“后现代主义”的日常经验和冷漠叙事消解现代主义沉重的自我表现和隐喻象征。“余华后”的作家们活跃在90年代的文坛,他们中有朱文、韩东、东西、皮皮、刁斗、棉棉、卫慧等。

余华在80年代和90年代写作有哪些差异? 余华的写抄作在80代和90代有明显袭的差异。八十年代的余华对bai暴力、苦难、死du亡、杀戮zhi情有独钟。“源于和现实dao的那一层紧张关系”,他的《现实一种》、《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等小说,充满了对“暴力”和“死亡”的精确而冷静的叙述。这些小说在叙述过程中往往采用“局外人”的叙述视点、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和精细甚至华丽的叙述语言,远距离地、不厌其详地描写血腥场景和残忍行径。这个时候的余华小说唤起的,显然是人们对某种存在、某种现实秩序的恐惧和颤栗;同时也在80年代的先锋实验小说写作领域体现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而90年代以后,余华的写作完成了一次新的转型。这一时期余华的创作以长篇小说为主,多讲述平民的苦难和命运,他们对苦难的承受和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在平常生活中铸就的“相依为命”的力量。叙述风格也趋向平实、朴素,以及含而不露的温情和幽默。《呼喊与细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多是如此。

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十部文学作品是哪些? 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由上海市作协和《文汇报》联合发起组织的全国百名评论家推荐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活动,已推选出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现分别给予点评。《长恨歌》(王安忆著)张志忠:上海市民精神的镂刻,小说叙述方式的试验何镇邦:90年代长篇小说“婉约派”代表作吴秉杰:生活哲学与从弱者出发的历史意识李星:人性深刻内涵的哀婉叙述扬杨:开启了当代都市怀旧小说的先河施战军:上海里弄的佳人故事《白鹿原》(陈忠实著)王纪人:史诗式作品张志忠:对民族文化与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考李星:传统农业家族最完备的文本何镇邦:代表着现实主义艺术的一个高度《马桥词典》(韩少功著)吴秉杰:历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31623634史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探索贺绍俊:对民间文化的语言性开拓邹平:独到的叙事视角和语言王鸿生:对方言的存在性呈现马以鑫:人物与历史的独特表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王纪人:向通俗靠扰的先锋文学洪治钢:以迅速、质朴、温情的方式表绝望潘凯雄:温馨地直面苦难,耐人寻味张志忠:在单纯与反复的叙述中展示民众的善良与牺牲《九月寓言》(张炜著)邹平:对城市化进程的现代寓言。

#余华九十年代的作品特点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