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过的合纵策略最终失败,而秦国的连横战略能够成功 1、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幅度上升,特别体现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提升,相比山东六国,秦国相对彻底地扫除旧贵族残余势力,大大刺激了普通国民通过为国立功而翻身的愿望,国力民力迅速上涨。2、在古代信息闭塞而不太畅通的年代,要使一个国家衰亡没有比军事打击更有直接更有办法的了,照我看,所谓的政治角充其量只是一场互相戴假面具的忽悠游戏,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运的,秦国的厉害之处在于他顺利得把别国都拖入这场“忽悠游戏”里面了,而自己却专心发展各种力量。3、所谓合纵根本就是空谈,因为各国在盟约的时候信誓旦旦,其实却各自心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六国幻想通过合纵这样的模式,以为国多力量大,就想打败秦国,简直痴人说梦。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是指的什么,两个代表人物是谁? 战国时期,战乱频频,各国都虎视眈眈,都存异心,百姓民不聊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的一次大变革,在经过了春秋时期的战争后,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存有硝烟的战场,各诸侯。
“合纵连横”的结果是什么?秦国后来怎样?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33656539。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