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若建造失败会被处死,建筑师已准备好葬礼,建成后成了地标的古桥

2020-07-28新闻18

提到南斯拉夫或者巴尔干半岛,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火药桶”“体育健将”或“冲突”等词,这个小小的半岛,民族、宗教遍布,各种文化的交汇,带来了无数冲突的同时,也孕育了不少经典的文明,包括本文的莫斯塔尔桥。

前南斯拉夫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

莫斯塔尔桥(Stari Most)是波黑最知名的地标之一,它也被认为是巴尔干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伊斯兰建筑之一。它是奥斯曼帝国建筑里当之无愧的瑰宝,甚至是巴尔干地区多元文化主义的象征。

伊斯兰文化璀璨之星

根据现场发现的铭文,莫斯塔尔桥的原始建筑始建于1556年至1567年之间,花费了9年时间才打造完成。考虑到施工难度和当时的建筑能力,这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奇迹,可以说,这是当时人类能够修建的最宽大的拱形建筑。

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古桥的建成堪称奇迹。

因其美观和宏伟,在过去的四个半世纪中,它启发了故事、诗歌和无数旅行文学。

古桥在大量的作品中存在,其历史意义可见一斑。

它纯粹简洁的外形设计也启发了后世无数的奥斯曼建筑师和设计师,同时,它横跨内雷特瓦河,把两个前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连接起来,具有国家统一的象征意义,在波黑历史中非常重要。

承载着前南各国记忆的大桥

莫斯塔尔桥是典型的拱桥,长30米,宽4米,高24米。极限运动爱好者们会从桥上跳下冰冷的内雷特瓦河,除了强身健体、挑战自我外,甚至还衍生了宗教意义。

下图:大桥建成前,只有索桥供通行,非常不便与危险。 上图:大桥建成后,牢固而宽敞,极便民生。

这座桥于1557年由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委托建造,由建筑师Mimar Sinan的学生兼徒弟Mimar Hayruddin设计。封建时代,帝国君王的命令是不容商量的。Hayruddin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在死亡的威胁下完成了这个任务,据说,完工前脚手架最终从建筑结构中移出的那天,建筑师为自己准备了葬礼,所幸该桥岿然屹立,成为一世经典。

在诸多文艺作品中,古桥与风景融为一体,即是景又是改善人民生活的趁手工具。

Stari Most(字面意思是“旧桥”),也称为莫斯塔尔桥,它将莫斯塔尔市的两个部分连接起来。老桥屹立了427年,直到1993年11月9日在克罗地亚-波斯尼亚战争期间被克罗地亚准军事部队(波黑克族,信奉罗马天主教)摧毁。战后这座古老的桥梁开始进行重建,重建的桥梁于2004年7月23日开放。

这座古桥,不知承载了多少人文的厚爱和思念。

这座经典古桥有两座坚固的塔楼为它提供保护,它没有桥墩,而是以在两侧的悬崖修建起的石灰石桥台为基座建起一道拱桥。在此之前,人们只能借助一座可靠性存疑的老式木制悬索桥通行,奥斯曼地理学家凯蒂普·塞莱比(Katip?elebi)描述旧桥时写道:河上的那座旧桥是用木头制成的,并用链子吊着,它摇摆得如此之多,以致人们越过它时怀着致命的恐惧。

坚实的石制拱桥比起缆桥方便了太多。

当莫斯塔尔桥建成时,17世纪奥斯曼帝国探险家埃夫利亚·切莱比(Evliya?elebi)则称颂道:“这座桥就像一座彩虹拱门,高耸入云,从一个悬崖延伸到另一个悬崖。我穿越过16个国家,但从未见过如此高的桥,它被高高耸立的岩石扔向天空。”

建筑师Hayruddin通过这座桥而举世闻名,后来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席建筑师,后来伊斯坦布尔的Bayezid II清真寺和苏丹Bayezid的külliye建筑群也由他建设。他也被后人认定是古奥斯曼建筑风格的创始人之一。

战前的大桥,本身就是和平宁静的象征。

但是这座在经济、文化上都有着非凡意义的建筑经典却在后来的波黑战争中遭到了蓄意破坏,令人扼腕。

被炸毁前的大桥,早已伤痕累累。

1992年4月, 波黑战争爆发。众所周知,在巴尔干半岛上民族林立,仅相对较大的民族就有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7-8个民族,加上东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让各个地区的差异和隔阂更加明显。在铁托时代,因为政治手法以及经济相对稳定,大家尚可以暂时和睦地生活在一起,但因为诸多原因,随着南斯拉夫解体,中心政权的影响力不再,巴尔干火药桶被正式点燃。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战争过程无非重复着之前的残酷无情,给各参战方的经济、人文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将近500年历史的莫斯塔尔桥在战争中被蓄意摧毁,无数文化记忆随着石块坠入河中,让世人痛心不已。

战前记忆,后来,炮火摧毁了这一切

在莫斯塔尔桥遭到毁灭之后,克族军方代表发言人说他们有意将其毁坏,原因是这座桥具有战略重要性。从军事角度考虑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学者争辩说,这座桥几乎没有战略价值,其行为只是蓄意破坏文化财产的一个例子。因为这座桥是连接两区的重要通道 ,它和莫斯塔清真寺、犹太教堂和基督教堂都非常近,在这个文化象征集中的区域里,旧桥作为连接各社区的媒介,意义重大。学者安德拉斯·里德尔玛耶(Andras Riedlmayer)称销毁大桥是一种“杀死记忆”的行为,克军蓄意破坏了共享文化遗产以及人们在此之前和平共处的证据。

战后,只有一座临时的缆桥供通行,何等的辛酸与讽刺。

1995年11月,在美国的主持下,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方领导人签署了代顿波黑和平协议,波黑战争终于结束。最终,应如何评估军事目标,以及如何惩处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对当地人民的身心造成的伤害?也成了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ICTY)在最后判决时最为头痛的问题。如何消弭战争创伤便成了各国需要长期思考和践行的事情。

战争没有赢家,只有输家和更大的输家。在战争结束后将近11年的时间里,这里只有一座临时搭建的缆桥供通行。对于深受战争迫害的当地民众而言,几百年历史的莫斯塔尔桥变成简陋的揽桥,使用上的不便自然是个问题,而精神上痛憾的折磨则是更深层、再持久的问题。

战争的残酷,只需要一张图便可展现,根本不需要文字赘述。

所幸,人们为了恢复之前生活和关系,对这座具有极大象征意义的大桥进行了重建,而且是极尽所能地去恢复原貌。

古桥的重建,已成为抚平战争伤痛的一个重要手段。

战争结束后,世界银行、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阿加汗文化信托基金和世界古迹基金会组成了一个联盟,负责监督莫斯塔尔之星和莫斯塔尔历史悠久的市中心的重建。意大利,荷兰,土耳其,克罗地亚,欧洲委员会开发银行以及波斯尼亚政府提供了额外的资金。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国际专家委员会,负责莫斯塔尔桥的设计和重建工作。设计师决定使用相同的技术和材料,为此还聘请土耳其Er-Bu公司使用当地材料和奥斯曼建筑技术。其中的重要建筑材料特尼利亚粉(Tenelia)是一种种细粉状石灰石,它们来自当地的采石场,同时匈牙利军队的潜水员还尽力从河底的原始桥梁中回收了石头并加以重新运用。重建工程于2001年6月7日开始,于2004年7月23日落成,费用估计为1550万美元。

修复中的大桥,人类追求和平决心的体现。

随着桥梁的恢复,之前的文化纽带又被重新连接,除了大量游客观摩,每年七月底举办的跳水比赛甚至固化成为一节日。城镇的年轻人从桥上跳入内雷特瓦河,纵然河水非常冷,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这项冒险的壮举,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年轻人在跳水节上的表演,每年吸引着大师游客。

现今,这座简单但影响深远的历史建筑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内雷特瓦河和莫斯塔尔的旧城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通常会以一种特定仪式过桥,也许在他们看来,这能让他们更贴近莫斯塔尔市的精神,与古桥共同见证这数百年来的历史。

夜色下,这份美,沁人心脾而又让人无法言语。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利益争斗,和平来之不易,希望这座古桥的经历能提醒大家珍惜眼前的这一切。

远瞰大桥以及周边的风景,这种优美、和平、宁静的景象跟战争孰好孰坏自在人心。

为和平而跳的活动

#国际艺术#古桥#建筑师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