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小时人物|守住乡愁:历时17年,绍兴父子用镜头记录66个消失的村庄

2020-07-27新闻14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史春波 通讯员 徐霞鸿

本文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并授权发布

人是万物的镜像。徜徉过高山大海,最终还要到人山人海里寻找答案。小时人物,给你奉上与众不同的人物故事。在这里,读懂世相。

17年,两代人,3万多张照片,无数次走村串户的拍摄。

60后摄影师王晓明和90后的儿子王时雨,留下了绍兴66个“消失”的村庄影像。

这66个村庄,在城市化的大潮里,已经拆迁了。但是,在王家父子的照片里,人们还能寻找到那份消逝的乡愁。

从3万多张照片中,父子精选了2000多张,编成了一本书,名字叫《越村忆》,这个月刚刚出版。

新书发布会上,摊开这些照片时,王晓明的眼眶有些湿润。

1

王晓明喜欢摄影,他长期在绍兴越城区房屋征收办工作。对于那些面临拆迁的村庄,充满了感情。

他想把这些村庄的面貌拍下来,留作档案。这是最初的想法。

年复一年,在长年累月深入拆迁村的过程中,他的拍摄“初心”也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我开始从记录村庄旧貌延伸到一些人文的记录,之后更是以创作的理念,做足拆迁村的功课后再去拍摄、记录。”他这样说。

拍摄的过程是艰苦的。

有一次,在一个拆迁村,为了一个更好的拍摄角度,他爬上了一面残墙,不料墙塌了下来,人摔伤了,相机还牢牢地举在手上,保住了相机机身,但镜头还是碰坏了。

为了拍摄一张照片,同一个地方,要去好几次,这是很常有的事。毕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拍摄形式,定格的画面都是不同的。

原府山街道快阁村的一张全景图,是王晓明比较满意的一张。画面中,这个依鉴湖水而建的村庄,在深秋的暖阳中,呈现着一种宁静的美。相机的镜头并没有那么广,这其实是9张照片拼接而成的。

至今,王晓明依然记得那个深秋的傍晚,柔和光线定格出的那种历史感。

2

王晓明的儿子王时雨,从2015年起也加入了进来。90后的他,深受父亲影响,同样喜欢摄影。

儿子的加入,给王晓明带来新的拍摄手段和想法。

“从2017年开始,我们逐渐使用上了航拍,并用航拍、陆拍进行多维度的立体式记录。”借助这些现代化手段,王晓明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画面。

父子俩印象最深的是去拍一个古老渔村,他们一起拍了一年多。

“则水牌者,昌安门外,去古城六七里。参次千百户,百姓尽枕河。”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老渔村则水牌村,2018年完成拆迁。

得知这片区域即将拆迁时,王晓明有了用镜头保留这个渔村最后风貌的念头。他叫上了儿子。

此后,风雨寒暑,父子俩用脚步一遍遍丈量则水牌的每一寸土地,用镜头记录下了这片区域拆迁前后的面貌,以及当地人傍水而居的生活。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父子两人拍摄了近万张照片,光是航拍就飞了6次,最终挑选出来的700张照片被制作成了摄影集。

纵横交错的河道、宽广的湖面、渔村墨绿色的屋顶、狭窄的弄堂。渐渐消逝的水乡生活场景,在这本影集里得以还原。

王晓明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好的照片需要好的光线配合,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和儿子经常“蹲守”在村里,抓住各种机会和角度拍摄。“时间最长的一次,从早上天一亮拍到天黑,所有的电池都拍到没电了。”

为了充分展现变化发展,经常是同一个角度,同一个场景,会分很多天去拍摄。

“在则水牌拆迁工作开始推进时,由于拆迁进度很快,经常是上一回去拍到的一处建筑,下一次去就不见了。我们就把拆后的场景也拍摄下来,算是给这个地方画上一个句号。”

3

66个消失的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记忆。

“比如灵芝街道原小观村的制扇技艺非常出名;再比如迪荡街道原五云村人一直有利用稻草手工编织小孩座筐(囤巢)、保温饭篮(饭囤)等草具的传统。”对于那些村庄的故事,王晓明非常熟悉。

因此,在书里,每个村都有一段用7字一行的短句写成的简介,反映每个村的历史与特色。

越城区城南街道原江家溇村的一张《打井人》,不仅拍出了时代感,更反映出了这个村庄的精气神。

画面中,7位拿着打井工具的老汉,正是20世纪50~80年代江家溇村打井队的打井人。“当年,这支打井队在大江南北都留下了好口碑。这种打井技艺,也是当年村民致富的依仗。”

王晓明说,他费了不少的周折,才将这几位当年的打井人聚拢到一起。他们都已过了古稀之年,最年长的一位接近90岁。令他感动的是,这位耄耋之年,已经坐在轮椅上的老者,硬撑着站了起来,完成了这次拍摄。

他们还为在东街菜市场做水产生意的居民高国昌拍了一组照片,记录了他早上3点去批发市场进货,5点到菜市场售卖的过程。

“绍兴主城区各大菜市场中,有80%的鱼摊是由则水牌人经营的。拍摄这组照片,也是为了体现这个渔村给这个城市留下的深刻烙印。”王时雨表示。

在这么多年的拍摄中,王晓明父子也感受到了拆迁居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渴望,以及对旧地故里的眷恋。

“有一次,我们见到几位老太太,我说给你们拍个照吧,一位老太太说好啊,然后她马上拉来了周围几个邻居。最后,6位老太太手拉手站成一排,脸上笑呵呵地把照片拍了。”王晓明告诉小时新闻记者。照片拍完后,老太太们还叮嘱他,有机会要把照片给她们拿过去,为老屋留一个念想。

4

这么多年来,除了王晓明父子俩,当地摄影师石玲美、施淼生等也参与了这场拍摄。

“石玲美是最早参与拍摄的。照片拼接的技术是施淼生老师教我的。”王晓明说,虽然他是主要拍摄者,但他将这场拍摄视为一场群策群力的创作。

“3万多张,100多个G的容量,照片实在太多了,信息量也太大,时间跨度又那么长。先从3万多张照片中初步挑选了3000多张,然后再从中精选2000多张,又对这些照片逐一进行处理。”王晓明说。

这些精选的2000多张照片,组成了一本书:《越村忆》。

“但愿这部摄影文本的出版,能为人们留住悠悠乡愁,为后人留下一份绍兴历史片段的印记。”这是王晓明编撰这部《越村忆》的初衷。

绍兴市政府副主席冯建荣为了这本写了序言,他认为这是:“守护越人的乡愁”。

“愿所有涉及拆迁的人们,在浓浓的乡情中,高高兴兴地离开世代生息的村庄,在淡淡的乡愁中,顺顺利利地开始更加美好的生活。”冯建荣说。

王晓明的拍摄还在继续。现在,他又把镜头对准了绍兴市区已经公布的即将拆迁的村子。对他来说,拍摄记录绍兴的乡愁似乎是一种使命,更多的是为这个城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拆迁#90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