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苏轼《定风波》,真的只是表达乐观旷达的心态吗?受佛教思想影响

2020-07-27新闻11

导语:苏轼《定风波》,折射出哪些思想和社会现象?真的是表达乐观旷达的心态吗?受佛教思想影响

苏轼在古代历史的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个人在他的作品当中所表达出来的精神也是许多的后来人所追求的。但苏轼的人生十分的坎坷,他用他的切实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其实每一个人的生活或许都像是苏轼那样历遍坎坷,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却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像苏轼那样,乐观旷达地去面对生活当中面遇到的磨难。

或许正因如此,苏轼才成为了很多人的精神寄托,而我们今天要讲到的这首词也是苏轼乐观旷达的心态的一种体现,但是这首词所反映出来的就不仅是苏轼的这种心态,反应出来的更是当时那个历史社会的复杂文化,那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苏轼的《定风波》到底折射出了哪些思想以及衍射出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

《定风波》写作背景是在乌台诗案之后

首先《定风波》确实是一个表达苏轼乐观旷达心态的作品,我们都知道在苏轼所有的诗词当中,对于人的心境的探索是占据着绝大多数的,事实上,苏轼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已经是超出了普通人的见解,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恰恰是苏轼遇到了人生重大转折的乌台诗案之后所创作的作品。

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在经历多年政治生涯之后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一个刚上任的官员例行公事的一个程序,但苏轼本身作为诗人、作为文学家,他在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总是容易将其刻画成一种艺术作品,因此难免会在文章当中增添很多个人色彩的理解,以及他自己对于这份官职的一些见解和感受。

于是他在《湖州谢表》当中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说自己“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也恰恰正是这些话,让苏轼本来顺风顺水的一生有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是“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甚至说他是“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这些罪责累加起来,在当时那个社会是可以被定为死罪的。

其实这一事件也大有文字狱的味道,只不过这种文字狱是针对苏轼一个人的而已,后来在《湖州谢表》之后,那些指责苏轼的新党官员,又从苏轼曾经所写的诗文当中找出了许多他们自认为是讽刺当下社会,讽刺皇帝的作品,并将这些作品作为指责苏轼的罪证,一时之间,无论是朝野之上还是在民间,人们都在讨伐苏轼。

三个月之后,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之下,苏轼被罢免了官职,之后被贬黄州。事实上,如果不是在赵匡胤时期的北宋比较重视文臣的地位,对于文臣的惩治也比较宽容,苏轼很有可能含冤被杀。

103天牢狱生活对苏轼产生极大影响

苏轼在坐牢103天之后被贬到了偏远的黄州地区,这次乌台诗案也成为了苏轼人生当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是苏轼所经历的第一个重大风波,也让苏轼的人生变得不再那么顺风顺水,而我们上述提到的那首《定风波》,就是在他被贬黄州之后所创作出来的。

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与自己的好友们出游踏青,却不料在踏青结束返回的路途当中忽然下起了雨,同行的人即感到此行的狼狈,纷纷开始急行,唯独苏轼不觉得这样的雨天十分的扫兴,泰然自若地在雨中行走,同时写下了传唱千古的《定风波》。

在诗中,他写竹杖芒鞋轻胜马,他写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写一蓑烟雨任平生,将它那种泰然自若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事实上,苏轼不仅是在写这次雨天给他的感受,更是在写他人生当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所应当拥有的心态,这次突如其来的雨,就像是他曾经突然遇到的乌台诗案一样,都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突然出现的艰难困苦,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作为人是不可能提前预料得到,也不可能紧接着就提出完美的方案去解决。

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都充斥着意外,充满着偶然,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也只能费尽心机地活好当下,至于明天到底如何他也无法去预料,所以与其是身在困难当中自怨自艾,倒不如泰然自若的去面对生活当中的艰难困苦,倒不如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微笑着面对生活,就像他哪怕被贬黄州,哪怕入狱103天,都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一样,都依旧能够平淡的微笑的去面对一样。因此,这首诗实际上体现出来的就是苏轼对于乌台诗案的一种态度。

苏轼作品带有佛教思想

这第二点就是比较深层次的一点了,苏轼在诗的最后写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其实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句话,因为风雨和晴是完全对立的,两个不同的状况同时出现在了一句话当中,如果不去结合前面的情感抒发,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去理解的话,就会有一种矛盾的意味。

就好比我们去看天气预报的时候,预报员跟我们说明天也下雨也不下雨一样,是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表述,但就是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表述其实反映了当时历史社会发展进程当中复杂的文化交融,同时也将苏轼与佛家的渊源展露了出来。

其实我们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或者是他的一些他的作品当中,都能够看到他与佛家的一些关联,像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表述,我们从《维摩经》这本佛经当中就能够看到同样的叙述,在《维摩经》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非有烦恼,非离烦恼,字面意义上就是再讲不是没有烦恼也不是没有烦恼,表面上来看于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表述方式,事实上也是如此,苏轼的这种观念就是受到佛家的影响所体现出来的。

《维摩经》当中的非有烦恼,非离烦恼,这其实表示的是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真正超脱于世俗之外的人、真正能够理解俗世变迁的人,是不会因为一点点的烦恼而就不能自拔的,那些真正没有烦恼的人是那些身处烦恼当中都能够泰然自若的人。

佛教思想深刻地影响宋朝文化

因为在人的生活当中不可能没有烦恼,也不可能不遇到任何的艰难险阻,人生的一帆风顺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顺风顺水,所以真正至高境界的人,他们身处在困难当中,身处在烦恼当中,都能够脱离在超脱在烦恼之外,就如同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心远地自偏。

人虽然身处闹市,但是心静了、思想安定了,那么与处在群山万壑的隐士,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这其实是苏轼思想的一种先进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的体现;而这种佛家的观念体现在苏轼所写的词当中,其实也表现了当时的那种文化上面的交融,也就是说,在宋朝的时候,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承已经非常的明显,并且非常的普遍了。

事实上,佛教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有在中原地区扎根的苗头,那个时候魏晋名士有三个必做的事情,第一是吃药,第二是清谈,第三就是阅读《维摩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原地区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是在不断的吸纳外来的文化,而当外来的文化与自身文明发展的文化所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苏轼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神面貌体现,是那种叫人生置身于历史发展当中去思考的大境界的体现,也是对一个人一生经历的最深沉的思考。

北宋朝廷新旧两党都被苏轼得罪

后来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曾经极力抨击苏轼的新党被打压了下去,旧党重新执政,苏轼也被重新启用,回到了朝堂之上继续他的政治生涯,但是苏轼在看到旧党对曾经的新党极力打压,无论好坏都一票否决的情况之后,他认为当下执政的旧党与当初的新党其实都是一路人,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费尽心机,都没有将国家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事实上,究其本源他们不过是一类人而已,所以苏轼又再一次向皇帝提出了建议,抨击了旧党执政的弊端。

如此一来,他又受到了旧党的排挤,苏轼也就成了既不被新党接纳,又不被旧党包容的政客,在这样党派竞争的激烈环境之下,苏轼自请外调,后来在杭州地区建立了传承至今的苏堤,也正因为苏堤的建立才有了今天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苏轼本在杭州过得非常的惬意,但是后来因为朝廷的党派斗争又被重新调任回京,不久之后,却又因为党派竞争的不能容纳而被贬,就这样反反复复数次之后卒于常州,后因其死前的嘱托被葬于汝州郏城县,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起伏波澜不断,但他在每一次被重新启用之后都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惊喜,在每一次被贬之后也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沉痛,他对待人生和对待人生中的起起落落其实都像他的《定风波》当中所言的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

其实《定风波》这首诗不仅仅是写了苏轼在一场春行当中的所见所感所想,更是他这一生的写照。到现在,苏轼虽然已经离世千余年之久了,但是他的作品却依旧影响着当下的人们,他对于人生的态度和感想也是很多人的追求。如此,我们不仅在想苏轼到底为何能够一蓑烟雨仁平生呢?

综述

笔者认为,事实上,就像我们上述所言的那样,与佛家有着很深的渊源的苏轼在思想上和在一些事情的处置上面都有受到佛家的影响,就如同他在党派竞争当中,既不能背新党接纳又不能被旧党包容的状况一样,他并不是一个会与世俗合流的人,也不是一个会深陷泥潭当中无法自拔的人。

在苏轼看来,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险阻,但是同时也会有不同的惊喜接连出现,身为一个人,不能够因为一件事而大喜大悲,就如同后来范仲淹所言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智者,真正超然于世俗之外的人,是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的,也不会因为自身的不得志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

其实,我们生而为人,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太过于渺小,很多时候,历史的发展其实都是为了既定的目标在服务,尤其是在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对于皇帝而言,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对于他而言,这样的目标是不会因为一个人而停留的,这样大范围的宏观的目标也不会去考虑到某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毕竟与历史相比,一个人的经历太过于微不足道了。

所以在这样的历史环境面前,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或许能够注定这个人最终的结局。苏轼的这一生在我们看来或许是不顺利的也是不如愿的,但是在苏轼看来,人生的起起落落和大喜大悲与他自己这个人本身并没有多少联系,就如同他所经历的那些风风雨雨一样,无论怎么做,风雨都会如约而至,既然如此,又何妨吟啸且徐行呢?

后记

笔者认为,苏轼的《定风波》不仅是表达了他自己乐观旷达的心态,这其中既能够表现当时历史文化的复杂交融,同时也对历史的发展有着哲学性质的思考,这就是好的作品值得人们反复体会琢磨的原因。实际上人的一生最大的追求就应该是将烟火气息活成诗,将诗词当中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面貌变成自己的追求,或许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也必须是我们要去追求的。

如果人的一生真的被所谓的艰难险阻而束缚起来,那么在人世走一遭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与其在人事当中翻滚,在红尘当中挣扎,倒不如像苏轼那样竹杖芒鞋轻胜马,毕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呢?

参考文献:《苏轼文集》、《苏轼与北宋政治变革》、《宋史》、《宋代生活研究》等

#诗词歌赋#宗教信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