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是雷锋的故乡,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承载着雷锋青春时代的成长足迹和珍贵记忆。雷锋短短22年的人生历程,有18年在望城度过。这次,我们三湘名博一行人#走进望城小康生活#,有幸聆听了雷锋生前的好友和同事张建文老人,讲述雷锋鲜为人知的故事。
张建文是望城区高塘岭街道高塘社区的一名老党员,是雷锋的同事和好友,曾先后和雷锋在望城县委通讯班、团山湖农场、鞍钢等地工作。一路走来,张建文深受雷锋精神的熏陶,同时也对张建文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回忆起雷锋生前的点点滴滴,张建文老人依然记忆如初。随着话匣子的打开,昔日的一幕幕往事,犹如电影画面一样在不断的定格和呈现。
1954年,雷锋在清水塘小学加入少先队,这也是雷锋拍的第一张照片。
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长沙西北部的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村一户贫困农民家庭,因为当年是农历“庚辰年”,父母就叫他“庚伢子”,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幸福成长。
1957年7月20日的雷锋,穿着上面写着“锻炼”二字的有领汗衫。
“他原名不叫雷锋,叫雷正兴。我是1956年下半年的一次各干大会上认识他的。”张建文长雷锋5岁,两人一起学习、工作了4个年头,结下深厚友谊,他与雷锋在中共湖南望城县委交通班共过事,后来又和他一起去了团山湖治沩工程和鞍山钢铁厂。
初次见到雷锋时,雷锋还是安庆乡政府的一名通讯员。首次见面时,张建文打算和雷锋开个玩笑,在填写资料的时候故意装作不识数,雷锋看到后一把握住了张建文的手说:“党和政府给了我读书的机会,我小学毕业会识数会识字,以后你的数学我来教!”一下子把张建文给逗乐了,雷锋乐于助人的印象也从此深深印刻在他的心里。
“那个时候的会议,我们县里都是开地铺,睡地上。当时我是负责掌握会议时间和发放生活用品。雷正兴到我这里来领东西的时候,他就领两样东西,本来每个乡镇要领一铺席子,一个提桶,一个热水瓶这三样东西的,他们自己带了席子。” 张建文回忆说。
把领完的东西送回去后,雷锋又马上回来帮忙,“特别是散会的那天,他很早就把他的东西送过来了,还帮我收东西,因为要交借条,他怕我错。所以在那次会议上他跟我就有蛮好的关系。”这个与众不同的小伙子总让张建文印象深刻。
张建文与雷锋还真是有缘分,不久后,两人又成了一个部门的同事。原来,县委交通班有两位同志去到了别处工作,为了弥补这职位空缺,时任县委书记张兴玉派组织干事黄菊芳同志去访人,到了安庆乡,黄菊芳一眼就看中了雷锋。“第二天,彭德茂乡长亲自送他过来
的。我们的铺位是上下铺,我原本是睡在下铺,我就把下铺腾给他睡,因为我怕他摔下来,毕竟还是一个小孩子。”张建文说。
1958年时的雷锋,成为全县第一位拖拉机手,也开始了他的初恋。
年仅16岁的雷锋来到县委工作,在县委大院里是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小男生,不仅是因为阳光活泼,衣着干净利落,也因为雷锋眼里时刻把大家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他是孤儿,解放后参加工作,对谁都很有礼貌。年纪长的就叫兄、姐,小的叫弟、妹。”他说:“后来的人还以为雷锋那时恋爱了,其实不是。他随便叫哪个都叫得"亲甜的"(湖南方言,很亲热的意思)。那时人的思想很单纯,十六七岁的人哪晓得谈情说爱。”
这位勤快的小伙子,不管份内份外的事他都不辞辛苦地干。在县委交通班,他几乎把交通班的事都包揽了。1956年的一个下雪天,天气冷得很,大家都想在被子里多躺一会,可雷锋却起来得特别早。“我说你起这么早干什么,他说张哥我早点起来,他又没说做什么,等到我们按正常的时间起来,他把整个楼道的雪都清扫了,我们整个交通班的人都受了感动。”张建文向我们讲起了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雷锋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经常带着同事们出去“找活干”,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雷锋的身影。雷锋很喜欢种树,尤其是桂花树,望城区老县委大院里至今仍保留着一棵雷锋亲手种下的桂花树,每年八月,桂花香飘,张建文都能从那沁人心田的芳香里看到雷锋曾经的身影。
1959年,雷锋在鞍钢的夜校兼职语文老师,这是张后期人工着色的彩照。
雷锋心里总装着别人,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行动上,就连他改名字也是从“心里总装着别人”这个点出发的。雷锋原名叫雷正兴,后来改名叫雷峰,再后来才改成了现在的这个名字——雷锋。
那时候祖国大炼钢铁,1958年9月,鞍山钢铁厂派人来望城招收青年工人,招工小组就住在县委招待所。张建文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想报名去鞍钢,他还想喊雷锋一起报名。张建文见到雷锋劈头就问:“几个钢铁厂都来招工人了,你去不去?”雷锋毫不犹豫地说:“我去鞍钢,那是国家的钢铁基地。”雷锋劝张建文一同去鞍钢,张建文说:“我家有父母需要照顾,我去湘钢吧。”
在征得县委领导同意后,雷锋和张建文很快就报名了。填写报名表格的时候,雷锋第一次在姓名栏里写下了“雷锋”两个字。张建文看到后,很是纳闷:“你写的这是谁名?”“我的呀!这个‘锋’字,我想了又想,是用山峰的‘峰’,还是用冲锋的‘锋’呢?现在我想好了,我决心到鞍钢去打个冲锋!”他还说“‘雷正兴’是个孤儿的名字,是我叔爷爷取的,他可能想的是要振兴家庭,但我早已不是孤儿了...”。
雷锋不仅自己改了名字,还建议当时名叫“张希文”的”张建文”也改个名。他说“张哥,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文化,我搭帮党送我读了六年书,你没有读过书,你这个“希文”可能是你的家庭希望你有文化,不主动,你把“希”字改成“建”字,把文化建立起来”。张建文觉得改得好,于是,两人在报名表上,一个填了“雷锋”,一个填了“张建文”。
后来,雷锋和张建文一起到了鞍钢,雷锋是作为正式工人去的,张建文则是到鞍钢接受上岗培训。一天,张建文的妻子来信说他母亲病了,家里急需用钱。张建文是来学习的,不发工资,只能在心里犯急。可过了段时间,他妻子又来信了,信中说:寄的20元钱收到了,母亲的病也好了,叫他安心学习。张建文向乡友打听:谁给我家寄钱了?一个乡友告诉他:“雷锋也知道你家里的事,肯定是他寄的!”张建文又去问雷锋,雷锋淡淡地说:“管他谁寄的,你妈的病好了不就行了嘛。”
“雷锋这个人呀,帮助人都是发自内心的习惯,他不习惯的是人家感谢他。当年他给我妻子寄钱,我要谢谢他,他不好意思的模样,我至今记得。”张建文至今心里仍然很感动。
1959年,五一劳动节和鞍钢的同事们合影,后排左一雷锋,右二张建文
从鞍钢回到望城后,张建文一直从事着默默无闻的电影放映员工作,经常在各个学校为学生们放映电影。有一次,一位老师看到《解放军画报上》刊登了张建文和雷锋等人在1959年五一劳动节在鞍钢照的照片,那位老师对张建文说,“原来你跟雷锋是同事呀,请跟学生们讲一讲雷锋的故事吧。”就这样张建文走上了宣讲雷锋精神的道路,一讲就是60年。
张建文老人今年已经85岁了,从60年代开始至今,张建文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宣扬着雷锋精神,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通过“从自身做起,从自己家人做起”的方式表达对雷锋的热爱,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雷锋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