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老何”抢险记

2020-07-27新闻9

老何今年59岁,是和县城市管理局原局长,快到退休年纪了,今年洪水来临时,他积极主动赶赴功桥牛屯河参加防汛抗洪。新塘西圩堤上坝下防汛的干群不呼他何龙友名,却只称他“老何”,听起来亲切。

此时老何担负协调芜湖鸠江区沈巷镇和陶厂河责任段防汛使命。

“扶桩堵漏子,我先下”

牛屯河新塘西圩有段“480”,老何说起这来有条不紊。牛屯河姑庙桥往东480米远的这段堤防属于芜湖鸠江区。这是当地沿袭至今的按照一亩田一米长规定的埂防任务。由于牛屯河对岸的鸠江区村民有480亩良田在和县新塘圩,他们理所当然担负着这段480米长的堤防任务。

老何1987年曾担任这段“480”所在村(原螺百乡太基村)负责人,并带着村民兴修水利。“这中间有座西二电站和附近一座斗门是1987年10月在我手里建的。”他1989年11月还参与陶厂支汊河埂挑土施工。“对这段埂堤很清楚,也很有感情。”老何话语中略带柔情。

7月12日,西二电站出水管道渗漏现象严重,当时准备下外障堵水,出水管为9.5米高程。此处牵涉鸠江区与和县两

地堤防,该区和所在镇负责人赶来。两地协商决定:和县出处理外障的机械和材料,鸠江出40名民工。“如果不处理漏子,就有溃堤的危险。”老何提及新塘西圩有良田1.3万亩,人口1万左右。

首要任务就是下外障。迎水坡下,洪水滔滔,堤岸上,40名民工和鸠江区镇村干部站在现场,老何环顾左右,“还等什么,早点处理,拖到晚上就不好施工,蚊子也越多。再说,站在船上扶桩,船身漂泊不定。”于是他把上衣脱掉扔在船上,穿着短裤,光着膀子,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洪水中。一旁有两个村干和民工见状,跟着跳下水。水有3米深,人探不到底,生于斯长于斯,老何有一身好水性,他踩着冰凉的水,与其他两人水下抱紧桩身,船上另两人水上扶紧,便于挖掘机铁爪打稳固桩,桩一点点往下移。他双脚在水里划着,由于水里杂树丛生,小腿被刮破流血也浑然不知,更不知疼痛。当上岸时,他才发觉膝下10多处被划破,令他欣慰的是已打了16根桩……接着,大伙把泥土运来压实,从12点半,一直干到下午4点结束。“桩打下去了,渗漏处置了,我很有成就感,干得也挺快。”

“坚持下去,绝不退却”

7月24日,老何冒雨在陶厂支汊河和县段2.5公里长的堤坝背水坡渗漏处做了60多条导渗沟,30人挖土,30人运填石子。从早上八点干到下午3点结束。这些渗漏都是县直抽调人员7月23日在大堤巡埂时发现。当时雨下得很大,老何穿着雨衣裤,与大家一道挖土,由于年轻人不会挖导渗沟,他就手把手做示范。雨从头淋下,湿了全身,衣服也湿了,他全然不顾,由于用力干活,没发觉冷,待干完后,觉得浑身发冷,头昏脑胀,好在没发烧。他说这时一定要坚持下去,绝不退却。“大家都很忙,铁路警察各保一处。”他认为换其他人没有他熟悉这里的老百姓、村干部和险埂要段。他每天早中晚三趟查看堤段,水位高时查4趟,水位降时查3趟,走一趟1.5-2小时,大雨时两趟,天晴1.5小时。“晴天一趟下来,浑身是汗,雨天则全身是雨。”

老何记性好,至今还记得1991年6月30日到7月13日近半个月在牛屯河防汛的情景,“那半个月没睡过一次好觉,端着碗吃饭,吃着吃着就睡着了,饭碗也掉下了。”老何说当年这牛屯河16公里长的大堤和10个村都得甩腿跑送信,堤埂上泥泞难行,“现在保障有力。”

老何依稀还记得2016年任上时,带领城管应急分队赶赴西埠运粮河、善厚皂角圩和功桥圩等处抢险,运送防汛物资材料的情景,“我带着城管晚上局里待命,随叫随到。”提及7月24日县防指给他颁发嘉奖令,并奖励1000元一事,老何笑言这一切都是他应该做的。(常兴胜)

#洪灾#城管#老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