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杈杈房、茅草房、土坯房、砖瓦房……老李的住房经历了“四级跳”

2020-07-27新闻7

七月的清晨,薄雾笼罩,下了整整一个晚上的雨终于停了下来,家住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捧镇岩子头石佛寨自然村的李石发起了个大早,一边给刚从山上赶下来的10多头黄牛喂着草料,一边吆喝着几只羊仔过来啃食新鲜的玉米棒子。大山深处,一栋刚修建好的二层砖瓦房依山就势,坐落在半山之间,蓝瓦白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李石发家新房(建房后)

“现在房子终于盖好了,硬板路也修通了,牛和羊越来越多,日子一天一个样。”说到脱贫攻坚,63岁的李石发内心充满了感激,“过去,这里只是一个放牧场,刚搬进山的时候住杈杈房,后来住茅草房、土坯房,很不安全,一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尤其是晚上甭想睡个安稳觉……”

李石发家虽属石佛寨自然村的,但他家离老寨子却隔了五六公里的路程,从小就在大山里放牧的他觉得每天来回赶五六公里很不方便,结婚后他索性把家搬进了大山,从此过上以山为家,放牧为生,靠山吃山的牧民式生活。

从杈杈房到茅草房再到土坯房,最让李石发硬气的还是这次脱贫攻坚建盖的砖瓦房。前几年,“娃娃两三个,日子不好过,致富路子找不着,房子要倒啰……”这首歌所形容的正是李石发家当时的窘境。李石发家一共6口人,老伴常年多病,积劳成疾,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前几年儿子娶了个缅甸媳妇,生了两个孩子,一家人在大山深处苦苦挣扎,日子过得异常艰苦。考虑到李石发家常年居住在深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且单家独户,村上曾动员他搬出大山到坝区里去居住,但他死活不同意,他说故土难离,这辈子他不会离开祖辈居住的大山。

李石发家旧房(建房前)

李石发家住的是土坯房,由于梁柱老化,年久失修,显得有些摇摇欲坠,住着很不安全,脱贫攻坚驻村包组干部多次找上门来做工作,要求他进行危旧房改造,但脾气倔强的李石发一次次婉拒了,原因是自己不想危旧房改造,而是想新建一栋砖瓦房。

“要盖就盖一栋砖瓦房,这是我从小的梦想,砖瓦房冬暖夏凉,住着舒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石发眼里闪着泪光,“驻村包组干部好啊!他们知道我的想法,但考虑到当时四类户土木结构房的危房改造政策,我家属于四类低保户,只能享受3.2万元补助,新建一栋二层砖瓦房起码要10多万元钱,当时我家没有一点积蓄,要实现这个梦想谈何容易!”

李石发的倔脾气前后七里八乡是出了名的,他一旦认定的事情十条牛都拉不回来,不分家的时候他家有十个弟兄,他排名老大,其他兄弟娶媳妇后都往坝子里搬家,他却往山沟里钻。

县、镇相关领导做入户动员工作

“不能让一户贫困户在脱贫路上掉队”是镇康县脱贫攻坚的一项庄严承诺。为啃下李石发家这块“硬骨头”,让李石发家不掉队,帮助其如期脱贫,县里来的驻村包组干部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想尽办法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

“他们帮我家协调了12吨水泥,补助给3.2万元钱,还找来了施工队,给了我临时救助,最终把房子盖了起来了!”说到当时的前景,李石发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现在的房子很结实,刮再大的风下再大的雨都不怕了,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李石发补充说,“现在我种了很多茶树和核桃树,养了很多牛羊,日子一天比一天强,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脱贫攻坚奔小康,我也在奔小康,我就绝对不会拖全国人民的后腿……”

李石发家新房

帮一把,扶一程,“战”贫不停顿,不获全胜不收兵。李石发家只是镇康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镇康县地处中缅边境,是一个集边、山、少、穷四位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又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12年被列为国家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2014年全县共识别出3个贫困乡镇,38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06户38072人。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镇康县的特点。为如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全国一道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镇康县委、政府坚持综合施策、分类实施、标本兼治、一户一策的办法,对全县贫困人口房屋采取拆除重建、易地搬迁、加固改造、修缮提升或进城定居等方式,按照贫困户优先、无房户优先、房屋危险户优先的原则,明确6种结构房屋改造补助标准,全面抓实住房保障工作。全县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717户,其中贫困户8979户,实现了每户农户住上安居房。

入户帮扶

此外,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把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模式,共实施10个安置点建设,搬迁贫困人口达296户1212人。

目前,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4.17%降至零。2019年顺利通过第三方考核评估验收,镇康历史性退出了贫困县序列。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