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诸葛亮英明神武,为何却攻不下陈仓?韩信逆袭项羽神话或不可复制

2020-07-27新闻11

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马谡在街亭被魏国名将张郃击败,蜀军战略主动权完全丧失。为避免更大损失,诸葛亮只好收集残兵退回汉中。就这样,形势最好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诸葛亮上表自贬为右将军,至于马谡的结局,有多个版本,《三国演义》的说法是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此外还有下狱后被杀、下狱后死于狱中等多种说法。

马谡该不该杀?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易中天教授认为,马谡可杀,可不杀。无论如何,马谡之死对蜀汉来说确实是一大损失,一大悲剧,但若说他活着伐魏就怎样怎样,诸葛亮就不会累死云云,未免有点想当然。至于马谡死时“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虽见于《襄阳记》,但蜀国全部军队只有十万,第一次伐魏时损失惨重,兵员肯定低于十万,而蜀国总人口不超过一百万。十万“垂涕”就相当于全部的军队或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都在哭他,这种记载是否经得起推敲?仔细想想其实不难得出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诸葛亮绝不会甘心于此次失败,他在汉中“励兵讲武,置造攻城渡水之器,聚积粮草,预备战筏”,等待下一次机会。果然,半年以后,他认为的机会来了。

原来,曹休上了周鲂的当,损失惨重,诸葛亮认为,从外部看,曹休兵败,魏军聚集于东南一线,关中虚弱(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从内部看,他认为“戎士简练,民忘其败,蜀军元气渐复。”于是,诸葛亮随即上《后出师表》,再次兴兵北伐。《后出师表》是否真为诸葛亮所写,史学界有很大争议,但诸葛亮又一次北伐,却是十分确定的事。蜀汉建兴(公元228年)12月,距离第一次北伐失利仅半年时间,右将军行丞相事的诸葛亮率领大军通过大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五十里),进入关中平原,围攻陈仓。

然而,诸葛亮的此次出兵路线,一开始就在曹魏预料之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中,魏主曹叡与司马懿有一段对话:

叡曰:“倘蜀兵再来入寇,如之奈何?”

懿曰:“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臣举一人往陈仓道口,筑城守御,万无一失……”

实际上,预料到诸葛亮会兵出陈仓是大将军曹真而非司马懿,他留郝昭加紧修备战具严阵以待。那么,曹真为什么会预料到诸葛亮必走此路?他真的有未卜先知之能吗?

我们知道,诸葛亮北伐根据地汉中谷地与曹魏控制的关中平原隔着高峻险要的秦岭山脉,成为南北之间一道重要的屏障。其间共有四条通道供行,我们之前简单介绍过,下面再稍微详细地说一说这四条通道。如下图所示:

散关——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这是秦岭西部南北往来的一条最重要通道。散关(又称大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当道依险而立。它是关中与汉中巴蜀的咽喉,无论是想北上或者南下,占据散关都是必须的。散关出口处即为陈仓地带。

褒斜道——褒斜道主要沿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河谷深险,悬崖壁立,通行不易。故历代多治栈道于褒斜,当时的情况赵云在第一次北伐失利退兵时,为防止曹真的追击,烧毁了赤崖一段栈道,短时间内并不能修复,因此诸葛亮出此道的概率极小。

傥骆道——其中一段越秦岭主峰,盘山路曲折回旋八十余里,共84盘,行军不易,易受阻塞。谷道全长420里,险峻难通,不利于大军辎重粮草通行。

子午道——位于秦岭最东端,谷道全长660里,因秦岭高峻,道路曲折回旋,幽深险峻,极不利于大规模人力物力的运行。

比较四条通道,只有散关最有可能通行大军,另外的三条谷道可能用于出奇兵。而历史上南北争风之际,多以散关为要冲。

再看一下双方兵力对比:第一次北伐蜀军约有十万,北伐失败兵力受到很大损失,具体损失了多少兵力,史学家看法不尽相同。诸葛亮回汉中后“减兵省将,明罚思过”,应该是对军队进行了精减。因此,尽管演义中夸成“起三十万精兵”,估计能够聚集的兵力顶多也就是5万左右。魏国方面,陈仓城内郝昭兵力仅有1千多人,费耀和王双的援军估计有3千左右。合计一下,此次战役魏方参战兵力总计4千多人。可以说,从兵力对比上,蜀汉占据压倒优势。但这场仗如何打的呢?《资治通鉴》有以下记载:

“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馀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然(通“燃”),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曹真遣将军费耀等救之。”

诸葛亮以数万大军的绝对优势兵力,攻打一下仅有千余人的陈仓,用尽他能想到的所有方法,连续攻打了二十多天,却始终在一个小城面前无可奈何。如何看待诸葛亮此次出兵?

有人认为,诸葛亮出兵是为了吸引魏军,减轻东吴的压力,这种看法有点滑稽。蜀吴两国虽表面结盟,但始终为本国利益不断算计,诸葛亮会为了减轻“盟友”压力而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未免可笑。还有人认为,打陈仓其实是诸葛亮的一次攻城训练,对曹魏反应速度的火力侦查,诸葛亮想测试一下曹魏的援救速度。这种看法匪夷所思,我们知道,蜀军伐魏,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后勤保障非常困难,出动几万大军,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付出重大伤亡,只是为了“火力侦查”,“测试一下曹魏的援救速度”?那可真是如同儿戏。难道诸葛亮不懂得“兵者,国之大事也”的道理吗?

诸葛亮此战真实目的,无疑是想趁魏军东下,关中兵力虚弱之际,魏军无法在新败后快速组织起强大的救援军团之时,夺取陈仓这个重要城池,进而以之为据点,进攻长安,最终夺取整个关中。最低标准,也要吞并关中几座城市,希望以此弥补第一次北伐战役的损失。然而,魏军在郝昭带领下,陈仓防御极为出色,让此次战役蜀军无果而终,只斩了个王双,得不偿失。此次战役充分证明,蜀军完全不擅长攻城。实际上,第一次北伐时,蜀军兵力同样占绝对优势,战争发起又具有突然性,但蜀军围攻陇右成果甚微,也表现了蜀军攻坚能力低下的劣势。

那么,诸葛停再次北伐,其他大臣态度如何?无论《资治通鉴》还是《三国演义》,都明确记载了蜀汉群臣的反对态度。《资治通鉴》记载的是:“……欲出兵击魏,群臣多以为疑。”《三国演义》则说“诸臣多言未可轻动”。可惜,诸葛亮并没有听进去,战略上盲动,具体战役中又在自己极其虚弱时候猛攻敌人,耗损大量战略物资,付出重大伤亡来攻城,最终一无所获。

或许我们有这些的疑问: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大获成功,而诸葛亮“暗度陈仓”却变成了“明度”,仗败的惨不忍睹,这是为什么呢?韩信暗度陈仓虽有风险,但汉军面对的是为各自利益时常交战的诸侯,霸王项羽又没啥头脑,大可以混水摸鱼。况且,当时中原战火不断,刘邦却在休养生息。诸葛亮不同,他面对的是强大的、统一的曹魏,蜀汉的连年战争,国力弱小,出川要克服复杂的地形,军队疲惫不堪,战斗力低下,士气低落,攻不下仅有千人的陈仓,其实并不十分意外。

#楚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