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视角俯瞰晓港公园,更觉此地闹中取静,绿树苍翠,湖水环绕,风光旖旎。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治理过后的车陂涌绿意盎然环境优美。
环卫工人对车陂涌进行保洁作业。
广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一条珠江穿城而过,上百条河涌汇入其中。水是广州城市的灵魂,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之一。广州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黑臭水体达147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在全国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广州迎难而上、精准施策,重塑云山珠水新活力,探索出一条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径。
目前,广州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黑臭,车陂涌、双岗涌、景泰涌、晓港湖整治等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广州治水案例正在参评“第十二届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广州治水究竟有哪些“秘诀”?我们一起深入河湖,实地探访。
数说广州治水“12345秘诀”
1套机制
以河(湖)长制为统领
2套网格
按照网格化治水和排水单元达标划分落细作战单元
3个源头
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
4洗
洗楼、洗井、洗管、洗河
5清
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碍物、清理涉河违法建设
开门治水 人人参与
在原3030名四级河长、828名四级湖长、3296名自然村河段长的五级河长体系基础上,向上延伸设置9大流域市级河长,向下延伸对全市19660个标准网格设置网格员18416名,发挥一线“岗哨”作用,形成多级治水体系。
目前广州市共有民间河长8811名,其中党员河长3867名、企业河长232名、学生河长188名、志愿者河长3599名、热心市民河长925名。
治污效能不断提升
2019年以来,大力推进18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17座建成通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6万吨/日,是“十二五”期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9万吨/日)的6.8倍,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6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首次超过全市自来水供应总量(698万吨/日),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
案例聚焦
啃掉治水“硬骨头”
晚上能看到萤火虫
长度超过18公里、流经9个城中村的车陂涌是广州东部一条重要的河涌,也曾是广州最黑臭的河涌之一,可谓是广州治水中的“硬骨头”。但现今沿着河涌走,看到的是河水激荡、鱼儿欢跃,岸上鸟儿欢唱,一派自然生态和谐的景象。
环卫工人老杨负责河道的清护两年多,河涌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过去这里是一条黑河臭涌,不时还有偷排的黑水;而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整治,河涌的臭味消失了,水质清澈了,水中还有罗非鱼、鲤鱼、鲩鱼,有两三斤重呢。去年夏天开始,晚上在涌边还看到了萤火虫,真是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车陂涌是如何实现华丽变身的?科学详尽的定量分析,再对污染源“重点出击、各个击破”的策略成效显著。车陂涌流域是广州最早开始划分排水单元治水的河涌,天河区水务部门将车陂涌流域按分水岭划分为58个排水分区,按用地情况划分为872个排水单元,结合用水、人口分布和水质监测情况,对污染源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科学研判。然后对流域内9条城中村截污纳管,同时稳步推进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排水单元达标建设,最终实现全流域雨污分流。
此外,车陂涌也是广州最早进行“清污分流”的河涌之一。清污分流即在“四洗”清源的基础上,通过统一调配引入山水、水库水和处理过的中水等洁净水源进入受污染河道,帮助河道更好地恢复自身净化能力。车陂涌主、支截污干管敷设102公里,对上游有清水(山水)来源河涌实施了清污分流,每天引入山水约3.9万立方米流入主涌。作为广州市黑臭水体治理中的一项创新措施,“清污分流”也正在越来越多的河涌治理中实施。
在车陂涌,众多的民间河长和志愿者参与巡涌、护涌也很有代表性。车陂涌以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车陂扒龙舟”作为载体,发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民间河长与志愿者们通过弘扬经典民俗文化,多元化倡导环境保护意识,多次开展以水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和河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特色活动,逐渐创建了车陂民俗文化与环境双保育模式。
水体透明度超2米
“水底森林”清澈见底
要大河净,先要小河清。2020年4月,广州颁发第8号总河长令,要求清理城乡水系毛细血管,全面治理边沟边渠、风水塘、山塘鱼塘等小微水体。2020年7月底前,全市在册4389宗小微水体全面实现污水无直排、水面无垃圾、水质无黑臭目标。
位于海珠区晓港公园内的晓港湖已经先行一步,通过全面截污、生态治理,打造出了清澈见底的“水底森林”。夏日的午后,灿烂的阳光照在碧绿的湖面上,长长的水草在湖底摇曳,一排游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几个游人在树荫下漫步,一派宁静美好的景象。经常到晓港公园锻炼的陈姨说:“湖水真的太清澈了,在湖边锻炼心旷神怡,周末我还经常带小孙子来这里写生。”
但几年前的晓港湖却并不是那么让市民满意。晓港公园1975年建成开放,其中心湖——晓港湖与马涌相连,随着城市周边的持续发展,晓港湖水体富营养程度不断加重,水下生态严重破坏,导致水体混浊发绿。为根治晓港公园水质问题,2016年以来,海珠区以晓港湖为试点实施水生态治理。
首先打出源头治污“组合拳”。对晓港湖实施全面截污,拆除海珠涌沿线违法建设3922平方米,全线关停对晓港湖水质产生影响的餐饮项目,取缔了公园内存在了二十多年的烧烤场,源头控制沿湖周边餐饮的污水排放。
同时因地制宜,为湖体配置四季常绿矮型苦草为主的沉水植物;通过分步投放各类鱼虾螺贝,促进水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平衡,与湖区种植的常绿水下草皮、苦草,形成生态水质自净系统。
目前,晓港湖的几大主要水质指标由黑臭水变成Ⅲ类水,湖区中心水体透明度达到2.2米,湖水清澈见底且无任何异味。
基层思考
荔湾区海龙街党工委书记、总河长 叶辉
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
近年来,广州水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注重建章立制,构建多级治水体系是关键。
首先,坚持将党建工作融入治水全过程,积极创新,突出党建引领,激发党建活力,构建了区域化党建领导体系,牢固树立党员干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通过成立党员先锋队、组织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服务等,为打好碧水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其次,完善了“市、区、镇(街)、村(居)、河段长”的五级河长体系,并全面推行“河湖警长”,聘请“民间河长”“企业河长”“小河长”广泛参与治水,形成了多级治水体系,推动了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这样,全体党员干部、市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成打好碧水攻坚战的“集团军”。各级河长深入一线研究和解决问题,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积极为治水献策谏言,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河涌治理,基本形成了全民动员、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推进水环境治理的工作局面。
广州市新生活环保促进会 高毅坚
“互联网+治水”助力全民参与
广州治水通过十多年的艰苦摸索和不断努力,终于让河涌水质有了显著的改善。说到广州河流治理的关键点,在落实河长制、开门治水、科学治水、互联网+治水之外,全民参与、全民治水,同样是关键点。
以天河区车陂涌为例,现在每天都能看见社区民间河长巡河护水的身影,流域内有民间河长近30人,“巡河护涌”志愿服务队20多支,而且经常与官方河长互动和进行联合行动。当巡河护水志愿者发现问题,马上就可以发上官民共建的微信群,对应相关问题的部门,马上就能跟进并反馈,形成维护治水效果的良好互动。
另外,“互联网+治水”为全民参与提供了便利和必要条件。官方的河长APP、河长小程序、广州治水投诉公众号、广州水务公众号、官方河长和民间河长共建的微信群,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沟通畅顺的参与治水网络。
据了解,河长小程序也有计划设立巡河护水志愿者板块,将会有更多参与治水的机会和活动提供给市民。以后只要打开河长小程序,就能轻松报名参加广州每条河的巡河护水志愿者活动,很值得期待。
专家点评
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杨聪辉
以自然为本构建城市水系统
广州以河湖长制为抓手,践行“大水和小水同治、流域和区域结合、地上和地下统筹、从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的治水思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想要大河净,先要小河清,以流域为体系,细化排涝排污单元,算清流域“大水账”,落实“上蓄、中通、下排”的治理思路,确保全流域治污、治涝无死角。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调度、活水循环、再生水生态补水、河涌降水位等措施提升河涌生态修复效果。例如,沙河涌截污后降低水位,京溪厂尾水补水,结合涌口水闸调度形成单向流,河涌水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未来,广州仍需进一步优化顶层规划设计;坚持源头治理,坚守蓝线;直面问题,解决痛点。要保持一颗敬畏自然之心,以自然条件及建设现状为基础,算清流域“大水账”,合理构建“水资源丰沛、水安全可靠、水环境优良”的城市水系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赵雪峰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实习生杨幸璋(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