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虹口:81个爱心接力站“送清凉”

2020-07-27新闻14

图片说明:环卫工人正在爱心接力站休息测量血压。

从去年夏天开始,负责华严路岗段的环卫工人黄为民便成为江湾镇街道第三市民驿站的“熟客”,“我经常到这里的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短暂休息一下,补补水吹吹空调,有时还会把自带的食物放在冰箱里,等到了饭点,再来用微波炉加热,不必再跑回家了。”

7月23日,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户外工作者开始接受“烤验”,但和黄为民一样,他们不用再来回奔波于岗段和班组休息室之间,可以早一点、近一点享受清凉。截至目前,虹口的爱心接力站增至81个,部分完成了升级,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疏密程度相对合理的目标,有效助力户外工作者安然度夏。

个性化共享服务更贴心

上午10点左右,黄为民和几位工友走进位于江湾镇街道第三市民驿站的爱心接力站,轻车熟路地完成“补给”后,一边享受片刻清凉,一边请驿站里的老中医为自己量量血压。“马上就60岁了,平时没什么时间专门去医疗室进行检查,如今在岗段附近休息的同时还可以量血压,既方便,又温馨。”记者注意到,在爱心接力站内,冰箱、微波炉、洗手池、洗手液等一应俱全,还有药箱、充电设施等应急物品。

区总工会副主席蒋红心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市总工会将部分爱心接力站的服务功能模式由原先的“6+X”升级至“8+X”,硬件设施中除了空调、冰箱、微波炉、饮水机、充电插排和桌椅,新增了厕所和WIFI,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对于“X”,则是结合爱心接力站所在载体的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赋能,争取让爱心接力站真正成为工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的窗口。“只要是我们驿站配套的服务,户外工作者都可以正常享受,比如量血压、修雨伞和小家电等。”江湾镇街道第三市民驿站站长王国芳说。

据悉,在部分爱心接力站,区总工会还从实际出发,为户外职工加装了电瓶车充电装置,满足其较为迫切的充电需求;在外墙加装户外休息座椅,消除下雨天一些户外职工穿着湿漉漉的工作服不好意思走进爱心接力站的心理顾虑……

确保建在看得见的地方

其实,环卫工人、外卖小哥、交通协管员……这些基层劳动者,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依赖”。自2018年起,爱心接力站建设也被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让这些户外职工渴了、疲了、累了、倦了,有个能就近“歇歇脚、避避雨、喝喝水”的地儿。

蒋红心告诉记者,早在推动爱心接力站建设初期,区总工会就明确新建站点必须设在沿街面的显眼处、户外职工的聚集处,避免出现户外职工“不了解”、“找不到”等情况。然而,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下转2版(上接1版)单独腾出地方建设站点显然不切实际,基本上都是借助一些社会资源作为载体进行建设。

去年,区总工会积极与虹口企业上海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就站点建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苏宁小店多选址在沿街的地理优势,努力实现在虹口区域范围内的苏宁小店与爱心接力站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让爱心接力站更多地“被看见”。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多个渠道,走进市容环卫、快递等多家单位,向户外工作者广泛宣传,提高全区所有站点的知晓率。

资源互补党群工作下沉

除了新增和升级爱心接力站,在区总工会的关心指导下,城发公司对所属保洁公司原有的道班房进行了改造,补足爱心接力站辐射面存在少量盲区的短板,并进一步延伸道班房的功能,将其既作为户外职工的休憩场所,也打造成党群工作的服务阵地。

城发公司工会负责人介绍,各下属保洁公司在每间道班房都安装了空调、电扇,配置了电冰箱,冰箱里冰镇着盐汽水、酸梅汤等,给回到班组的工人时刻准备一份清凉。同时,将爱心企业高温送清凉、节日慰问等一系列关爱户外工作者的公益活动陆续引入到道班房,通过道班房这个平台,逐步构建起立体式的爱心生态圈。“在一些道班房,公司还配备了报刊和新进的书籍,设立阅读角、党小组风采展示墙等,鼓励青年职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升工人队伍综合素养。”

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时跟踪各站点的运营和服务情况,并梳理分析建立各站点周边的户外工作者“分布情况图”,形成相对固定的服务人群。此外,深入了解户外工作者最迫切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帮助,使站点服务更加人性化、精准化,努力把爱心接力站打造成彰显虹口温度、传递人文关怀的“城区名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