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人进屋盗窃,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就偷一只公鸡回家,打算杀鸡果腹,公鸡苦苦哀求:“请饶了我吧 ! 我很有用的,天天清晨辛苦啼叫,催醒人们去工作呀。”贼人不屑一顾,恶狠狠地说:“因为你叫醒人们,破坏了我们的行动。这正是必须杀你的理由!”
俚语说文人多辩驳,不料贼人比文人更文人,想吃就吃,还说什么道理——当然,这只是寓言而已。其实,人本来对鸡就没什么道理可讲。说起来,鸡,也算是人类相依为伴的朋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说,“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尽管世外桃源,不知有汉,乃至魏晋,但有人的地方就有鸡。山水诗人孟浩然,就在一个夏日,被老友以鸡诱至乡下,有诗为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幕天幕地,田园如画,美酒,烧鸡,熏风,何等写意。不知诸君看客,看到这里有没有猛动几下喉咙。不过光看诗,你知道那鸡是否烧鸡吗?我相信是的,下酒还是烧鸡好。
烧鸡
养鸡一直是安居乐业的标志之一,和人们的劳作连在一起,鸡鸣早起,日落而息,是我们祖宗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鸡对人类的贡献,真正体现“春蚕到死丝方尽”。活着时,一把米糠几颗剩饭打发,根本不用怎么呵护,鸡粪还是上好的无污染肥料。鸡们也以为,努力啼叫,多多产蛋,就可以风光一世了。可惜他们没想到,当长得腰肥膀粗时,某一天就被“卡嚓”一刀,成为人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比那个春蚕有过之无不及。呜呼,鸡们蒙昧,还前赴后继,人们也就变着法儿,让鸡们的今世,比起它们的前生更加风光多彩。
如此鞠躬尽瘁的鸡,在人们眼中,却总有不屑的意思。比如“鸡手鸭脚”,“鸡毛鸭血”,“手无缚鸡之力”,“鸡鸣狗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等等。今年,还平白遭到一场不白之冤。市场里一笼笼黑鸡白鸡花鸡,挤成一团,向人炫耀着它们可爱的凤头凤尾,档口前却门可罗雀,人们匆匆而过,惟恐沾染什么,鸡档主人哭丧着脸。可怜的鸡们却兴高采烈,唧唧咕咕叫个不停。这场误会,它们没有领会什么,反而不知因色误,人前尤自欢声笑语。但最终的,鸡,还是在餐桌上,才能见证它们的花样年华。此时不笑,又待何时?
红烧鸡块
广东人向来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鸡在大小厨师手里,总能挑起宴会大梁。以做法命名的,什么盐焗鸡,手撕鸡,茶油鸡,气锅鸡,瓦瓮鸡,乞丐鸡,咸鸡,清香鸡,以地方命名,也有清平鸡,清远鸡,文昌鸡,太爷鸡等等。鸡受欢迎的程度,似乎还不限于华人地区,看看“麦当劳”“肯得基”用来作招牌的辣鸡块,小孩子戏谑为“麦当鸡”“肯德鸡”,看看圣诞大餐上公开与牛仔叫板的火鸡,不得不承认,鸡,是全人类的喜好。
在民间,鸡担当起补益强身的角色。尤其坐月子的妈妈们,衡量营养的标准是吃了多少只鸡。昨天一起跳操的某同事,拂着微圆的小肚子说,“真后悔,住月时一天一只鸡,已经过去几年了,还是营养过剩。”前几天体检抽了两大筒血,旋即头疼起来,母亲急急打来电话,指示我马上买乌鸡,隔水炖了吃。不期然的,回忆起乌鸡汤的香味,想起捧在手心的温暖,心里痒痒的。这个炖法很简单,光鸡一只放炖盅里,不用加水,隔水文火炖三小时,炖出来的鸡汤,清澈见底,无杂质杂味,清醇香甜,味道悠长,令人想念。
白切鸡的做法,很能体现广东人饮食文化精粹。曾经用google搜索,白切鸡条文出现的,都和广东连在一切,而在四川,湖南等地,其名为“白砍鸡”,不知道这其中除了语言外,还有什么区别。反正,白切鸡最让人记住的,是它的白,光光的一只鸡,隔水蒸熟,待锅里蒸气消失殆尽,鸡只渐凉,才取出来切件上台,白花花的肉,沾上姜末葱丝细盐和花生油捣鼓出来的配料,皮脆肉滑味鲜,爽口,内蕴,清丽,洒脱,不霸道,不张扬,朴素自然又秀色可餐。
白切鸡
有段时间,“心灵鸡汤”被推崇有加,此鸡非彼鸡,这是一套书,作者在丛书导言里说,“故事会使你们爱得博大深沉,活得充满激情;会使你们更有信心地去追求梦想与憧憬。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无望之时,这本书会给您以力量;在惶惑、痛苦和失落之际,这本书会给您以慰藉。毫无疑问,它会成为您的终生益友,持续不断地为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深沉的理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