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大帝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唯独对唐太宗李世民最为推崇,司马光曾评价李世民是: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在司马光心中,唐太宗李世民能文能武,高出前代的所有帝王。在尧舜禹之后,没有人能比过李世民。
司马光纵横历史,写《资治通鉴》时对宋代以前的每位帝王都有所研究,最后给李世民这番评价,可见,司马光已经成为李世民的“粉丝”。
然而,司马光虽然崇拜李世民,但并不影响他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例如,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做了一件不厚道的事情,让司马光悍然评价:犹可羞也!这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悔婚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和绝大多数皇帝一样,喜欢用联姻的形式来巩固唐朝政治。李世民儿女众多,儿女亲家自然也非常多。殊不知,李世民一生曾为女儿两次悔婚,一次是许诺把新城公主许诺给魏征侄子魏叔玉,但等魏征去世后,李世民砸了魏征的墓碑,取消了这桩婚姻。还有另外一次悔婚,是单方面取消了新兴公主和北方游牧民族薛延陀的联姻。这个悔婚事件,影响很大。
薛延陀,北方的游牧部落之一,根据《隋书》记载,薛延陀属于铁勒部落中的一个分支,是原匈奴的后裔,因为融合了薛、延陀两个部落,因此称之为薛延陀。隋唐时期,北方早已不是匈奴人的天下,当时驰骋塞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是突厥。
作为匈奴人的后裔,薛延陀为了生存,先依附于东突厥,后来又和东突厥反目,投奔西突厥。李世民登基后,一心想扫除东突厥这个隐患,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派人联系薛延陀,商定二人共同对付东突厥。为了体现唐朝的诚意,李世民还封薛延陀的首领乙失夷男为真珠可汗。
唐朝灭掉东突厥后,东突厥10万俘虏都被李世民安置在河北到灵州一带,塞北广袤的区域被薛延陀迅速霸占。在几年内,真珠可汗兼并了草原上的几大部落,形成了庞大的“薛延陀帝国”。真珠可汗为了能让各部落臣服于自己,便想和唐朝联姻。但几次派使者来唐朝恳求,李世民都未答应。
贞观十六年,唐朝名将契苾何力回凉州探亲,不曾想半路上被真珠可汗绑架,真珠可汗利用这个机会,再一次派使者来长安恳请和亲。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答应和亲,不仅可以稳定北方的薛延陀,还能让契苾何力平安返回,李世民认为,和亲也不失为一种办法。既避免了双方兵戈相向,还能确保以后数十年的和平。于是李世民答应,将第十五女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真珠可汗得知李世民答应,欣喜得手舞足蹈,不仅释放了契苾何力,还给唐朝送来了大礼。
等契苾何力回到长安后,得知李世民已经答应和亲,非常生气,契苾何力劝李世民说:“汉朝之所以和匈奴和亲,是因为匈奴的实力比汉朝强大,汉朝才答应用女人来换取和平。如今,薛延陀实力远不及大唐,而且,真珠可汗很明显是想用唐朝女婿的身份,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我们这时候答应和薛延陀和亲,简直是吃了大亏。”
经过契苾何力的一番劝说,李世民突然意识到和亲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于是做了一个决定:悔婚!
《资治通鉴》云:
上乃下诏绝其婚,停幸灵州,追还三使。
这个悔婚的决定,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例如,唐初著名的文臣、后来的宰相褚遂良说:“陛下身为天子,既然答应和亲,哪能反悔呢!如果反悔,不仅让我大唐臣民蒙羞,而且还会激怒薛延陀,到时候双方必起兵戈。我大唐强盛,还答应和藩国和亲,本来正义在我们这河边,现在你失信于人,反倒显得我们不厚道。”
那时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说:
“国家既许其婚,受其聘币,不可失信戎狄!”
大臣们都认为,不能轻易失信于人。甚至有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悔婚这个决定,不仅不厚道,在士大夫心中,还是一桩“丑事”,有损天子威严。
最终,李世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决定悔婚。不过,他的方式比较委婉,以薛延陀“聘礼不够,不尊重唐朝”为由,拒绝了这桩婚姻。
司马光虽然对李世民较为崇拜,但对于李世民悔婚的这个决定,也十分不齿,甚至评价李世民:犹可羞也!
司马光的原话是说:
臣光曰:“孔子称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唐太宗深知薛延陀不可妻,则初勿许其婚可也;既许之矣,乃复恃强弃信而绝之,虽灭薛延陀,犹可羞也!”
司马光是儒学门生,恪守“去食、去兵、不可取信”的法则,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任何时候都不能失信于人。李世民作为唐朝皇帝,既然答应和亲,哪怕发生变故,也应该将自己的信用贯彻到底,不能恃强凌弱,认为薛延陀打不过唐朝,就可以随意悔婚。所以,当李世民悔婚后,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
笔者认为,司马光评价李世民悔婚事件,纯粹是从儒学的观点出发的,古人重信,认为“人无信不立”,因此司马光说李世民“犹可羞也”,并没有错。但李世民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考虑悔婚,是从政治角度出发的。若真的将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以真珠可汗彪悍的性格,或许不久之后,薛延陀就成为了另一个“东突厥”,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
所以,李世民悔婚,错在他当初不应该答应此事。但既然意识到和亲是错误的,及时纠正,笔者认为并不是可耻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