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庄村的历史文化 上庄村,村落名。位于绩溪县城西41余里,黄山东麓。原称上川,清乾隆以后改称上庄,别名八都,1941年,因村人胡适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当时的绩溪县长为了奉承他,送匾立碑,一度将上庄改为适之村。不久仍恢复上庄原名。上庄村襟山带水,是群山环抱着的一块大盆地。1000多米高的竹竿尖山峰耸立在村北,清碧的常溪水流向村南,穿过杨林桥,婉蜒东去,汇入新安江。清人刘汝骤赞云:竹萦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棋布星罗。其山清以旷,其水环以幽,是上庄的神韵所在,村内苍深曲折,石板道婉蜒,古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在苍松翠竹的映衬下,引人入胜。村内居民历来聚族而居,世代繁衍相传。短的有300余年,长的达千年以上,以胡、汪、程、柯、王五姓居多。历史上名人辈出,清光绪年间有任过兵部主事、员外郎的胡宝锋,台湾台东知州胡铁花以及白话文倡导者、著名学者胡适,当代著名诗人汪静之等。驰名国内外的胡开文墨店和上海汪裕泰、程裕新茶号,其创始者也是上庄人。至今上庄仍保存着胡适故居、汪静之故居和胡开文故居,村附近的社屋上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上庄村的基本介绍 上庄村位于上庄乡境中部,潦新公路东侧。南邻上凤鸣村,北连王寨村,东隔黄渠沟与邓庄村相望,西与马集村接壤。南北长2.5公里,宽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2003年辖上庄、四路拐两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57户,2092人,其中男1052人,女1040人,汉族1982人,蒙族91人,回族19人。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25‰,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有贺、张、李、赵、薛、苏、尚等80余个姓氏。上庄村地势北高南低,豫X022四赵线与纬6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排灌便利,村东黄渠沟、于渠沟南北穿村而过。村西芭茅沟排水畅通。全村耕地3439亩。
上庄村的概况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杨氏始祖杨干自山西洪洞县携家迁至此,见此依山傍水,且村东有一千年古刹,是立村之“风水宝地”,遂定居于此,垦荒种地,植桑养蚕,渐成村落,因在小庄之上,故名上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张氏、房氏、刘氏等先后迁入村南小庄。1981年,小庄与上庄合并为上庄行政村。上庄村位于东都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与南鲍村相接,北临柴汶河,西与沈村相连,南与尚陵村毗邻。上庄村地处平原、丘陵相接地带,南部为凤凰山石灰岩丘陵,北部为柴汶河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东西最大距离1公里,南北最大距离3公里。全村现有耕地120公顷,其中村北土地肥沃,称为“麦子囤”。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地瓜、蔬菜、黄烟、大豆、花生、棉花。上庄村交通便利,村北有蒙(阴)馆(陶)公路,并有汶南煤矿铁路专用线1条;村南有京沪高速公路,距东都火车站(曾名南新泰火车站)仅3公里。全村现有406户,1583人。全村姓氏有杨、张、房、高、刘、李、朱、成8姓,均为汉族。其中杨氏人口最多,为村内第一大姓,其先祖杨干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迁至此地建村,其后代子孙部分现居于村内,有的迁至临沂市及本市的南鲍、前羊。